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随笔:美味之惑

(2015-06-08 15:10:3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随笔:美味之惑作者:邵永杰

 

[转载]随笔:美味之惑

美味之惑

 

无事闲翻《孟子》,突然看到“食色性也”这个句子,心里便有了许多要说的话语。

自从脱离了贫困,一张嘴就慢慢变得馋起来。隔天不吃肉,就觉得眼里无食,口中无味,身上无劲,心上无神。想童年时天天喝面糊,顿顿吃洋芋,一年仅逢年过节才见点肉,尽管肉很香,却从没敢奢望多吃。常想着有浆水面、煮洋芋吃就行了,最好还有点莜面饼子之类的防饥填肚子,就已经是人生的幸事。

那承想,到了不惑之年,却格外喜欢美食了。什么川菜、粤菜、湘菜、鲁菜、淮扬菜,什么冷菜、热菜、大菜、小菜、甜菜汤菜,什么家常菜市肆菜、寺观菜、宫廷菜药膳菜,虽然名目不同,分类标种各异,一旦品尝来者不拒,如果吃上绝不闭口,直吃个荤素穿肠过,冷热胃里留,酸辣绕舌尖,美味上心头。

要解馋,就难免忘形。朋友不好说什么,就赞有口福,什么都能吃出香。家人则觉得不雅,便说像个馋鬼,狼吞虎咽,怎么那样丢人现眼。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心里告诫自己以后要克制点,但如果几天未食肉,口馋了依旧旁若无人,依旧我行我素,依旧习惯难改。

后来读了些书,方知华夏历史上,也有不少食肉爱好者,其中不乏大名鼎鼎之人。

宋时苏轼苏大人就偏爱食肉,自己除了给后代美食家留了道千古名菜“东坡肉”,还在传之后世的诗文里写了不少美味句子:“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据说这叫《猪肉颂》打油诗,就是苏老夫子被贬黄州时的戏作。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戍守边关,但也对猪头肉情有独钟,某日忽想起北京抄手胡同的“华家猪头”,竟然派出快马手长驱京城,跑了几百里路购置美味,快意享用。还有清代的曾国藩、左宗棠,也都是腊肉爱好者,哪怕每餐仅用一荤,也总少不了腊肉伺候。

前些年,与几位朋友去蜀地旅游,不承想他们俱是美食爱好者,这下可热闹了。川菜本是华夏四大著名菜系之一,起源于秦朝,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我等西北人,原本缺美食,这下入了天府食地,就放开嘴巴昏头昏脑大吃了好几天。什么火锅、水煮鱼、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什么水煮肉片、辣子鸡、酸菜鱼、宫保鸡丁、毛血旺、东坡肘子,菜味清鲜醇浓并重,全不像以前小城中四川生意人开的小饭馆里的那种口味,方知这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的川味,的确名不虚传。

顿顿麻辣烫鲜,口福享美了,肚子却不高兴了。几天后,几个人开始吐吐泄泻,原本打算好好看看都江堰,拜拜乐山大佛,瞧瞧大足石刻,结果却因身上发软、口里乏味草草收场。后来满脑子想的是家乡面食,就到处找拉面馆,看来这享用美食也不全是福分。

但对于海鲜味,我却一直不大喜欢。前些年常去福建、山东,当地朋友极其好客,每顿都是鱼虾海鲜,又是大龙虾,又是小海螺,再加上螃蟹、鳗鱼、瑶柱、海参、海贝之类,满满当当一大桌。记得第一次吃海鲜,是在山东龙口,朋友知道西北人不识海味,就耐心且细心介绍着每道海鲜的名目,言说海鲜的诸多好处,什么可降低甘油三酯,什么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病。听了朋友高论,心想这回遇上了好东西,一定要多吃点。结果一餐下来,满桌贝壳鱼刺、虾皮蟹爪,吃了个不亦乐乎,于味道却没记住几样,只觉得腥而且咸。

但初尝海鲜后,我却并未与其结缘,大约是海鲜看着诱人,吃着麻烦,且北方人不服水土,食之肠胃常感不适之故吧。

随着年龄渐长,美食的诱惑,却成了一种负担。这几年,本地又兴起了“烧烤”热。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烧烤店、烧烤摊,满目可见羊肉串、鱼虾串、鸡鸭串、土豆串、豆腐串等等,大有烧熟烤尽天下食材的气势。但我却对烧烤不感兴趣,以为食用烧烤乃返祖倒退之陋习,绝非返璞归真新创举,且不说其文明卫生与否,单就其烟熏火燎使食物皮焦肉硬不利消化来说,也不值得尝试。但风气影响下,家人喜欢去吃,有时不便推辞,便也违心前往食用一点。虽然也觉满眼风光,满口香味,看别人咀嚼得香,自己心里却始终不大认可。

我想,中国的美食,总要有个谱子,否则便没那个味儿。美食的诱惑,也该有个尺度,否则就会没了口福。

 

                                                                                               2015. 6. 5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