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635732879
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记录片,说某农村把随礼叫“过事物”成灾了,老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什么红白喜事,开业庆典,老人过寿,孩子百天,孩子上学等等名目繁多,最多的一个老人,一天吃了七次酒席。我看了之后,也有同感,觉得这个角度抓得好,电视还真得多说说这类的事情,也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各地的情况可能都差不多,为此,我每年至少也要花上几千元,也知道没什么必要,亲戚、战友、同学、同事发来请柬,打来电话,你说不参加也不好,以后见了面挺尴尬的,有些关系你来我往,大家互相捧个人场也无可非议。我想随礼、“过事物”盛行,大体上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一、老百姓不要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一、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不收割民财。三、生活才刚刚好了一点,不要铺张浪费。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和当地政府、官员,人民的文明成度都是密切相关的。
除此之外,做人要有原则,办事也要有标准。我的原则,不势力,一视同人,单位同事的红白喜事一定要参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以我为例:我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下乡的知青,战友,几个单位的同事,领导、部下,相对负担就比较重。我不主张随大礼,我觉得没有必要,量力而行。参加工作以后,从几元到几十元,从一百元到二百元,这样发展下去真是负担重了。我是个公务员,在我们这个地区每个月开3000多元,有时候也感觉到钱紧,只要是亲友、同学、同事说了,我还是尽可能地参加,我总是想,在单位上大小自己也是个领导,在社会上咱是个干部,可是,最让我头痛的是一些平时没来往的领导、战友、同学、同事打来电话,去吧没有多余的钱,不去吧明天见了面确实尴尬。有时候,还真是为了这个面子去吃一顿“高价饭”,没办法。
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群体里,也实难把握这个标准。我有个同学,平时不怎么参与、关心别人的事,孩子结婚没有几个人去,自己也觉得没面子。有的人是不讲究,小气。有的人是没有能力,没有条件,也就没有了面子。中国人讲正气,讲公众舆论,大家为什么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就是说一个人办事公道不公道,我所说的不势力,一视同人,就是说上班族,总会有一些人情往来,不能说当官的家里有事你就积极的去,老百姓你就少去、不去,做为一个领导干部也不要把这些小事看轻了。是的,领导干部也是人,你要是处于关心下属,和下属有来有往,老百姓也不会多说什么,如果,你只是为了索取,对会办事的,花钱多就另眼看待,就要官有官,要钱有钱,这社会也就没有标准了。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想着如何做好工作,总是想着“跑步钱进”,更不用说领导有事了,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领导干部的态度,老百姓的走动,你来我往必竟是小礼。如果,为官的没有了标准,可就不是小礼了,古人就讲:“当官不打送礼的……”你敢送我就敢接,礼多大就办多大的事,这个性质可就严重了,你想这样的地区能好吗?
吃出来的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