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传说
潜江八景
风物传说
潜江八景
潜江旧志载东城烟柳、南浦荷香、僧寺晓钟、蚌湖秋月、浩口仙桥、芦洑宝塔、清溪山色和白洑波八景,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东城烟柳
居八景之冠。位于城东朝宗门外县河对岸,具有最佳景色。传说这东城烟柳是在五代荆州藩王高季昌所筑的“高氏堤”上,其遍植垂柳,多建亭榭,无论晴雨,沿道总是烟雾迷蒙。城东曾有一座桥叫龙凤桥,邑人朱继智在此住了3年,写了一首题名《龙凤桥》的诗:“三年移住此桥头,浅水芦边且系舟。霞有竹栖烟有柳,云深添个酒家楼。”这诗像一幅恣肆泼洒的水墨画,勾勒出东城烟柳的全貌。
南浦荷香
位于潜江环城南十字街口,即今章华中路南端。明朝初叶,江西泰和的儒士曾恺被派到潜江来当教谕,他第一次发现了这片神奇的天然景观,并写出了《南浦荷香》的命题诗:“太华移来玉井莲,花开南浦绿荷鲜。风生四岸清香远,日上千枝翠盖园。绝胜芝兰沾化雨,不同桃李斗春艳。令人几度来游处,惹得余芬满袖边。”继后,潜江一位文人题有《大通桥夜坐》一诗:“荷花荷花迎水滨,石桥月划一钓银,不往更酌荷筒酒,只嗅荷香已醉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南浦荷香的夏夜景观。至清康熙四年(1665年),时任潜江教谕的黄岗举人冯立傅又写了《南浦观莲》:“暗香不渡野云奢,一月风清柳半斜。未许尘心观色界,西池自在白莲花。”南浦依水势成形,曲岸通幽,沿坡细柳垂丝,隐露亭角。每到暮春时节,小荷露出尖角,蜻蜒点水戏波。到了盛夏,莲花竞相开放,如烟似霞,花多是绯红色,红绿相间,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偶有阵阵和风送爽,沁来丝丝荷香袭人,游人每每归去,裙袖总带芳香。往往花开花谢,层出不穷,别具水乡风韵。
1988年,潜江县政府在南浦荷香原址雕塑了一座手托荷花的仙女塑像。那洁白如玉的女神,那晶莹似雪的荷花,令人遐思当年南浦荷香的绝佳景色。
僧寺晓钟
在潜江八景的序列中居三。僧寺即大佛寺,建在城西的寿灵山上。潜城本无山,寿灵山“势若隆起,实本非山。”从清乡人黄玉辉写的《马昌湖打鱼歌》:“……小渔舟,往来大佛寺前;三板桥头拍手呼,卖鱼得钱美酒沽。……”中,可窥寿灵山上的大佛寺就在城西的马昌湖畔近三板桥。大佛寺始建无稽考查,其开山祖是幽谷大师,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大佛寺和“晓钟”连在一起成为一景,志载传说嘉靖初年,潜江护城堤决口,滔滔的洪流把一口大钟径直“送”到山门前,寺僧打捞起来,将其置于殿内。大钟上刻有一行字:“大元国湖北道江陵路潜江县长乐乡梁王庄土地施主周兴旺造大钟一口,舍入本邑阳西广佛寺。延祐二年六月。”僧寺晓钟不同凡响。这钟声,在晨雾缠绕的平原村庄里,在曙光初照的江汉泽国中,悠悠回荡。它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听到钟声,田野的农夫把绿浪撒向大地,舟楫的渔子将碧波拉入网中。明代本县教谕曾恺,曾写了一首《僧寺晓钟》,诗曰:“上方月晓度疏钟,声彻闾阎处处同。鸦噪松林频出定,香焚石鼎漫谈空。响回银汉星初落,催起扶桑日渐红。欹枕教人请省听,此身浑在梵王宫。”
蚌湖秋月
明清时期,蚌湖秋月是潜江西北的一绝。据说,古蚌湖是江汉滩上与江汉平行的一条河,名蚌湖河。蚌湖河在蚌湖街后(今蚌湖村二组)。在时令上是秋天的几个月里,每月30天,天天晚上都可见潭中有一轮月亮。它不像空中挂着的明月那样轮廓分明,线条清晰,而是筛子大一团波光,似灯火灼烁,熠熠生辉。更深夜静,万籁俱寂,还有笙歌舞乐之声从潭中传出。蚌湖秋月毁于清道光八年(1828)的一场大水。民间还传说:蚌湖决口的那一天,汉江里一只从上游来的民船行至荷花月堤处,两个妖艳的女人要求搭船,艄公欣然应允。船到蚌湖下街,这两个女人又要下船,艄公依然高兴停泊。这时,她们和颜悦色地对艄公说:“你要不停地摇橹前行,切不可回头观望,否则将有葬身鱼腹之祸。”艄公听这话颇是蹊跷,一阵寒粟,哪敢丝毫怠慢!待船行到今高石碑砖瓦厂处,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蚌湖堤决,方知是那两位搭船的女人给他指出了生路。但这两位女人也并非心地善良,她们是两条化作人形专门作恶的蛇精,蚌湖堤决就是它们的恶行之一。据说在堤决前3天,蚌湖附近钟滚垱伍家庙的住持和尚就预见到了这场灾难,他用盘子端着糕点,高举过头,到街头大声叫卖:“盘糕!盘糕!”“盘糕”与“搬高”谐音,提醒人们快作预防。有人意会到了,迅即搬往高处,而更多的人则被洪水吞没。仅为此,这两蛇妖后来刺瞎了住持和尚的双眼,并逼他去了巫山巴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