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浅薄,不能象别的朋友那样引经据典,也就写写自己的一些经历吧。
自小喜文,小学时数学成绩就糟糕得一蹋湖涂,就是语文尚佳,语文作业要求限题,我虽不喜欢这样的形式(喜欢自由发挥)但也都能应题完成,有几次还被当作全班示范文。所以语文老师很是赞赏我这个小学生。
毕业班时,读到李源的:“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还有李源与圆泽的故事,心为之一飘、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与震荡,方晓得有前世今生与来世的说法,好似提葫灌顶,深入骨髓,深以认同。但受我爱戴的语文老师却解释说:“古人迷信,我们学这诗的目的是学她的意境、韵律……至于其背景故事,只当是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看待。”我嘴上不敢反驳,心中却想“迷不迷信的我不知道,但真的人有三生那只是编织出来的神话、传说?也给敬爱的老师您一个批语:‘不敢苛同!’”。
后来喜欢读红楼,其中宝黛之间亲梅竹马的爱情与其细腻的叙事笔风固然是吸引我的地方,但其书能被我选为课外读物的重要原因,还是曹公所设计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下凡还泪给神瑛”这样一个空灵神秘,前世今生木石之盟约的创作基调。也明白了李源诗三生观对我的世界观,乃至人生观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因为我思想深处早就已蛰伏了三世因果的概念认知,只是喝了孟婆汤,把前世的认知给消忘了,而今生又被他的诗句给点醒了。

高中一次暑假正逢母亲要去苏杭出差,就带了我去玩,那吴侬软语,黑瓦白壁、小河拱桥让我有一种旧地从游的熟悉感、亲切而适意。
正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万不敢说自己的前生是杜牡、白居易等,但身临其境便自然而然的想到这些诗句,且身有同感度是那么的强烈,所以认定自己前生、前几世大概就是江南之人,所以才会有这样深切的感应力。
最后一天母亲她们到灵隐寺参观,我一个人先溜出来,顺着天竺路边走边问,道旁是清澈的溪水。始终是旅游盛地,照着当地人的指示,走不多远,路边有座小石桥,过了桥,由小路上山去,没几步是一块茶地,过了茶地,只走大约7、8分钟,三生石就到了。这里静悄悄的很少见有来人,传说中的三生石就在一片形状古怪的乱石之中。大石头其实并不独特起眼,只是上面刻了字,记录了那段传奇,才认别出来。
母亲游玩之后,请得了一部《圆觉经》,当时也看不懂,是后来烦乱之时偶尔又翻出这一部经,发现里面有一段就是说轮回因果的“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是啊,由爱欲故有轮回,正应当时景况心境,对一个女生无怨无悔的苦追了近6年,其间每每想打动她时,就拿我与她如宝黛一样有前世之盟,今生之约,或是吟读: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之类的作比拟,可换来的总是她笑我痴笑我呆笑我傻,本想象着最终有一天能与其长相斯守,而最后却是目送她乘上飞机远走海外。我亦然一点也不觉得悔、不觉得恨,因为那应该是我前世欠她的爱因,今生还报予她的欲果。

去咸宁参加邵伟华的培训班,那时邵先生刚皈依三宝,免费送给每个学员一个小册子,他注解的《三世因果经》,里面既逐句解说了经文,还附加很多他经历及听说的一些因果报应的实事。很多学员都是随便翻翻就扔到行里包中,我却认真的读了下去。
知道了什么是现报、生报,速报。善报,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来到。
我了解佛教自东晋传入中原以来,受到了儒家的极大影响和改造,融入很多儒家思想,经文也多掺杂了许多儒家辞句。
比如: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便是极具有中国传统善恶观念。虽然与佛家教义不相违悖,但并非天竺真经文,所以我认为其中的真经文就是: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四句二十个字。而后面的那些都是举例解释这八句之善恶因果的推衍之论说,而其中注释最贴切的倒也只有四句二十字: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
岁月如流水,现早已不再如少年时痴心于情情爱爱,而更注重、珍惜的是亲情、友情。听母亲说生我之后,出院回家,不知为何一连好几天我日夜啼哭个没完,闹得左邻右舍既烦又不好说什么,母亲也跟着整夜整夜的不得安睡,抱着我哄,精疲力尽的没办法。终于出差在外的父亲回来了,买了个彩色纸扎的风车来到我小床边,晃动着风车冲我一笑,母亲说好奇怪,我当时也跟着笑了起来,再不啼哭了。我能想象当时父亲的那一笑充满了慈祥、怜惜、疼爱。也许我们前世就是父子、师徒、挚友…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一笑点通了我们前生的约定,延续了那分或父子或师徒或挚友的缘分。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都是相同的伟大,让作儿女的难以报答得尽。我们家是慈父严母,母亲工作忙,父亲工作相对轻松,小时候,基本上家务作饭等都是父亲打理的。父亲绝对不是重男轻女的人,姐姐喜欢吃的菜他一顿没有忘记了做,衣服他给洗,也不让姐姐做,经常因上学来不及就跑了,也都是他去折被叠床,一次下午突降暴雨,他扔下在家的我拿着雨伞就去接姐姐下课,还等了1小时才到放学时间,回来自己都浑身湿透了。
大概因为都是男性,我们父子之间更容易沟通,所以也就显得更加热烙一些。听他讲爷爷打老虎、打土匪的事迹,我给他比划少林功夫,说战争电影、一起去吃猪脚面等等,长大之后谈时事、伊拉克战争、NBA、和他下象棋……。母亲及亲朋都说他太溺爱我了,父亲虽然是个纯粹无神论及唯物主义者。但听多了母亲的佛家语言,也会用一句来对答,并且还深以为然的一句:“儿女是债,无债不来。”
作为儿子不敢不愿他是为了还我的债而来,反是儿子欠他太多太多的父爱亲情,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虽然有很多慰籍的理由,比如说他已过古稀,我也最后尽了点侍奉之孝道、而且也看到了外孙,享受了多年的天伦之乐。但是我的福他没有怎么享受到,这是我这一生的抱憾。
法师超度法事时已说明,父亲是因为还有些冤亲孽债未消,所以没能享长寿福报。不信的亲友听了置之一笑。而我相信,今生命短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父亲今生是一个纯纯粹粹的老实人、大好人,但说句不敬的话,父亲是人不是神,更不是圣人,他的前世也一定会有意无意,少许的造了些孽业因,所以今生没有能享尽福寿果。
我早已在佛祖前虔诚祷求:“不冀望得长寿百岁,但能再给30年阳寿,侍候母亲安享天年,养老送终之后,吾便也寿终正寝,转世再入婆娑世界为人,那时父亲的后身想来已该到成家育子之时,我便祈求佛陀达我所愿,再投生于他家,再成为父子(女)。”
那个时候,我会在襁褓之中也向父亲一笑,“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再续父子之缘之情,我会把今生未及报答他的恩情加倍的还报给他,我永远的父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