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狗一样的对待狗
(2012-08-10 19:49:00)
标签:
海音心理父母学堂品之旅杭州心理咨询团体治疗如果你能记住马迪金 |
分类: 儿童心理治疗 |
记得五、六年前接儿子幼儿园放学,路上,看到一只流浪狗,儿子可怜的看着狗,说:
“ 好可怜哦,我真想给他洗个澡......”
“ 有好多流浪狗,你都给他们洗个澡呀?” 我问
“ 唉,妈妈,以后我们养一只狗吧”
“ 好啊,等我们阳阳上小学以后,好不好?”
“ 好啊” 儿子兴奋的跳起来
“ 养一只长大后和你一样高的狗,好不好啊” 我问他
“ 这么大啊,哇” 儿子一副遐想的样子
“ 那养了狗之后,狗对人类这么好,你准备怎么对他呢?” 我问他
“ 当然是象狗一样的对他喽”
“哦,这样啊,哈哈”我楞了一下,回过神来大笑
当时听到他的答案我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答案。也许有人会说,你要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象对朋友一样的对待他”,你要问清楚“象狗一样的对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呵呵,说实话,当时我没有,因为细想之下,这个答案却又是那么的具有哲理性,至少对于当时的他,答案就是恰当的。
自从07 年开始接触心理学,并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我深深地被心理学的魅力所吸引,并且比较关注亲子教育的领域,进入这个领域越深,我越发现原来并不是我在教我的孩子,而是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互动的过程中,我也才开始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促使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以及叛逆来自于我们成人对他们的真实感知过多的剥夺而没有给予感受、体验和表达的机会。
比如刚才的对话,如果我们“纠正”孩子的答案告诉他:你要象对待朋友一样的对待狗(首先声明一点:成人观念中“朋友”代表着忠诚,友谊;而在孩子的观念中“朋友”仅仅是玩的来的伙伴,就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两者差距是巨大的)。并强化了他的信念: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我们对他要象对朋友一样。我们回过头来细想,这个答案是不是你大人的生活经验?是不是社会赋予“朋友”这个词的概念强制性的灌输给了孩子?并且这个答案是不是理想状态下(所谓理想状态是指:人性善,环境和谐两个因素并存)的一个结果?
如果孩子当时接受了你的答案,第二天被一只流浪狗无故咬了一口,打了三个月的针,那么在行为上,他将来还会不会“要象对待朋友一样的对待狗”了呢?在他的意识里,大人是不是在骗他?“朋友”可以相互伤害的吗?狗真的对人这么好吗?一连串的疑问会使孩子的认知产生了混淆。而当孩子说出对待狗一样的对待他,而当狗做出狗特有的行为时,孩子从心理上也就能认可了狗的行为,毕竟狗和人还是有区别的,人的行为可以受意识的控制,而狗的行为只受动物本能的控制,从认知角度上孩子也就更全面的了解狗的行为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能从这个世界里得到他自己最真实的感知,回顾我们自己小时候,有时候明明爸爸妈妈们是禁止我们做的事情,我们非要尝试一下,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尝试一下那个感觉吗?
不摸一下烫烫的杯子,我怎么会知道烫烫的杯子里面的东西会烫伤我的嘴?不摔一下东西,我怎么知道原来东西会被摔坏而且摔坏了也意味着我失去这个东西了?不玩一下剪刀我怎么知道剪刀会让我的手出血而且出血了我的感受是很疼?我要摸一下冰感知一下冰是凉的,我要玩一下水感知一下水在冬天是很冷的在夏天玩起来很舒服,我要在墙上画画原来我的脑子里的画面可以印到墙上,我要撕破纸原来纸撕破的声音让我想到了…… ;我要……
每个孩子都有探究世界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权利,哪怕是犯错,只有这样,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才能趋于完整,而不只局限在理想的认知总被残酷的现实击败。当我们家长把自认为的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的时候无形中已经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究世界的权利,也就影响了孩子认知的完整性。这个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的核心含义。
最后,附一首马迪·金的诗,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沉静在悠扬的歌声中,听一下,我们的孩子想要说什么,也听一听,曾经年少的我们想要说什么……
如果您能记住
-- 马迪 · 金
让我们一起静静的、满怀爱心的感受孩子的人生,感受孩子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呼吸,等待着他们长大、学习和蜕变……
“
“
“
“
“
“
“
“
“
“哦,这样啊,哈哈”我楞了一下,回过神来大笑
当时听到他的答案我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答案。也许有人会说,你要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象对朋友一样的对待他”,你要问清楚“象狗一样的对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呵呵,说实话,当时我没有,因为细想之下,这个答案却又是那么的具有哲理性,至少对于当时的他,答案就是恰当的。
自从07
比如刚才的对话,如果我们“纠正”孩子的答案告诉他:你要象对待朋友一样的对待狗(首先声明一点:成人观念中“朋友”代表着忠诚,友谊;而在孩子的观念中“朋友”仅仅是玩的来的伙伴,就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两者差距是巨大的)。并强化了他的信念: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我们对他要象对朋友一样。我们回过头来细想,这个答案是不是你大人的生活经验?是不是社会赋予“朋友”这个词的概念强制性的灌输给了孩子?并且这个答案是不是理想状态下(所谓理想状态是指:人性善,环境和谐两个因素并存)的一个结果?
如果孩子当时接受了你的答案,第二天被一只流浪狗无故咬了一口,打了三个月的针,那么在行为上,他将来还会不会“要象对待朋友一样的对待狗”了呢?在他的意识里,大人是不是在骗他?“朋友”可以相互伤害的吗?狗真的对人这么好吗?一连串的疑问会使孩子的认知产生了混淆。而当孩子说出对待狗一样的对待他,而当狗做出狗特有的行为时,孩子从心理上也就能认可了狗的行为,毕竟狗和人还是有区别的,人的行为可以受意识的控制,而狗的行为只受动物本能的控制,从认知角度上孩子也就更全面的了解狗的行为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能从这个世界里得到他自己最真实的感知,回顾我们自己小时候,有时候明明爸爸妈妈们是禁止我们做的事情,我们非要尝试一下,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尝试一下那个感觉吗?
不摸一下烫烫的杯子,我怎么会知道烫烫的杯子里面的东西会烫伤我的嘴?不摔一下东西,我怎么知道原来东西会被摔坏而且摔坏了也意味着我失去这个东西了?不玩一下剪刀我怎么知道剪刀会让我的手出血而且出血了我的感受是很疼?我要摸一下冰感知一下冰是凉的,我要玩一下水感知一下水在冬天是很冷的在夏天玩起来很舒服,我要在墙上画画原来我的脑子里的画面可以印到墙上,我要撕破纸原来纸撕破的声音让我想到了……
每个孩子都有探究世界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权利,哪怕是犯错,只有这样,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才能趋于完整,而不只局限在理想的认知总被残酷的现实击败。当我们家长把自认为的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的时候无形中已经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究世界的权利,也就影响了孩子认知的完整性。这个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的核心含义。
最后,附一首马迪·金的诗,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沉静在悠扬的歌声中,听一下,我们的孩子想要说什么,也听一听,曾经年少的我们想要说什么……
如果您能记住,您走一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
如果您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满怀爱心地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决的需要,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而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像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在我想要时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我该走的路,
如果您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