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2009-12-01 00:46:54)
标签:
性星座意象原型阿尼姆斯陈尼玛健康 |
分类: 心理如是说 |
阿尼玛(anima):男人的女性化一面。
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男人会对心中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象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阿尼玛概述☆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因而两者又可译为女性潜倾和男性潜倾。如果说人格面具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世人所见的外部形象,即“外貌”,那么与之相对照,男性心灵中的阿尼玛与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即“内貌”。
荣格在分析人的集体无意识时,发现无论男女于无意识中,都好像有另一个异性的性格潜藏在背后。男人的女性化一面为阿尼玛(anima),而女人的男性化一面为阿尼姆斯(animus)。
这隐藏的一面,并非仅作装饰性的存在,而往往是每个人的救赎之源。它于日常生活中乃处于弱势的性格,所以荣格也以「男人的虚阴」来形容阿尼玛──其中「虚」乃从inferior一词而来,有运作不良之意。
作为原型,阿尼玛是男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阿尼玛是一个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那是在男子身上既不呈现也不消失的东西,它始终存在于男子身上,起着使其女性化的作用。”荣格还说:“在男人的无意识当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质。”即是说,阿尼玛是从嵌在男人身上有机体上的初源处而遗传而来的因素,是他的所有祖先对女性经历所留下的一种印痕或原型,是女人打下的全部印象的一种积淀。所以阿尼玛是一个自然的原型,它总是预先存在于人的情绪、反应、冲动之中,存在于精神生活中自发的其它事件里。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由于存在于男人潜意识中的阿尼玛使我们在与女人接触时产生一些自然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吧。作为一种原型,阿尼玛是各种情感的混合体,它包含了属于女性的各种成分,是男人心灵中所有女性心理趋势的化身,比如模糊不清的感情和情绪,预感性,容易接受非理性的东西,对人身外貌爱的能力,对自然的感觉等。由此我们容易明白,阿尼玛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必定有其消极的一面。关于这个女性潜倾情结的不同表现方式,荣格指出阿尼玛有时候是一位优雅的女神,有时候是一位女妖、一位女魔,她变幻出各种形状使人迷醉其间,她用各种各样的诡计捉弄我们,唤起幸福和不幸的幻觉,唤起忧伤和爱的狂喜。阿尼玛在古代曾显形为女神和女巫,中世纪以降,这一女神形象被天国圣母所代替了。文学作品中,海妖、山林水泽的仙子、女魔便是阿尼玛化出的形象,她们迷惑了年轻的男子,吸走了他们身上的生命。
阿尼玛一方面是无意识的人格化表象,同时它又是和无意识发生关联的机能,在古时候,女术士被借来探测神的意志,与上帝建立联系,这并非没有道理。阿尼玛作为男人与无意识之间的桥梁,可以作为心灵的救火梯或灵魂的向导,并且能够与创造的可能性和个性化的手段产生必要的联系。如同歌德在《浮士德》结尾处写下的:永恒之女性接引我们向上。从这一角度看,阿尼玛成为内心的向导,作为自我与自性间的中介人,她为个体深入内心世界开辟了一条道路。阿尼玛作为通向内心世界的向导和中介人,在文学中是不乏其例的。
☆阿尼玛类型☆
男性的阿尼玛从幼稚变为成熟,是男性心理成长的表现,发展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
1:肉体的阿尼玛阶段。(本阶段说明:有比起内心,更加追求肉体的倾向)
2:浪漫的阿尼玛阶段。(本阶段说明:有追求纯粹的恋爱的倾向)
3:精神上的阿尼玛阶段。(本阶段说明:容易被圣母玛利亚般的女性形象所吸引)
4:智慧的阿尼玛阶段。(本阶段说明:容易被具有中性的美丽的观音像那样的形象所吸引)
☆阿尼玛原型☆
一段中世纪关于神秘的文字的一个阿尼玛式人物对自己的本质作了如下的说明:
我是田野之花,幽谷百合,慈爱之母,恐惧之母,知识之母,和神圣希望之母……。我是诸元之间的中介,使它们彼此和睦相处;我使热情变得冷却或者高昂,使干燥变得湿润或者反之,将坚硬变得柔软……。我是教士手中的法,预言里的话和智者的忠告。我掌握着生杀大权,万物全逃不出我的手心。
阿尼玛只是一种原型,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与女人交往的过程中,其阿尼玛才得以显现和表达。或许是因为男人最早接触到的女性是自己的母亲这一缘故,母亲往往是男孩的阿尼玛的化身。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的母亲对他有反面的影响,他的阿尼玛就经常表现出暴躁易怒的脾气,抑郁沮丧的情绪,优柔寡断,担惊受怕,神经过敏等阿尼玛的那些负面成分。如果母亲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那么其阿尼玛就被内化为自己“梦中情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具体到个人,不同男性的阿尼玛也是不同的。此外,男人还会把自己的阿尼玛形象投射到一个真正的女人身上。这个投影会把全部超自然的无意识特性赋予那个女人。正是因为阿尼玛的作用,才致使一位男子在初次见到一位女子就马上认定是“她”,由此坠入情网。此时的男子会感觉他与她关系一向很密切。为了她,他在外人看来简直是疯得不可救药。具有仙女般特质的女子对这种阿尼玛投影尤具吸引力,因为男人会为了一个绰约多姿而又飘忽不定的爱物奉献一切,并进而围绕着她交织起五光十色的空想和梦幻。此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当所投射的是阿尼玛的肯定方面时,她有着女神的魅力。但当所投射的是阿尼玛的否定方面时,她则有着女巫的魔力了。相信阿尼玛的否定方面的暗示的男人,会成为阿尼玛附体的人。小说《曼侬》中的男主人公就陷入了这种可怕的阿尼玛附体之中。阿尼玛的否定方面代替了男人的行动,并在这男人及其意识范围之间进行干扰,使男主人公为其所迷,而丧失掉理智。事实上,阿尼玛投影会严重地干扰男子的婚姻,造成所谓的“人的三角关系”及其伴生的麻烦。只有在阿尼玛作为一股内力被承认的情况下,才能给这样一出戏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无意识造成这种纠葛的秘密目的是迫使他发育,更多地融合进他的无意识个性,并把它带进他的现实生活,以促使其自身实体成熟,而不是陷入情感纠葛或幻念之中,而使得个性化进程陷入完全的停滞。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才能避开这类诱惑,从而才能发现这个作为内心存在的人物的实际意味,使阿尼玛还原成她最初的面目――“内在的女人”,通过她传达自性发出的信息。
此外,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还通常要从补偿的观点来看待。如荣格就经常把阿尼玛放在与人格面具的补偿关系上来理解。
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女人的男性化一面。
阿尼姆斯是每个女人心中都有的男人形象,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成份。阿尼姆斯身上有女性认为男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每个女人的阿尼姆斯都不尽相同。女人会对心中阿尼姆斯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象自己的阿尼姆斯的男性时,她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阿尼姆斯概述★
阿尼姆斯是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因而又可译为女性潜倾。如果说人格面具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世人所见的外部形象,即“外貌”,那么与之相对照,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即“内貌”。
阿尼姆斯作为原型指女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的的男性形象。他也有着正反两面。如反面的阿尼姆斯在神话传说中扮演强盗和凶手,甚至还会以死神的面目出现。其正面能够代表事业心、勇气、真挚,从最高形式上讲,还有精神的深邃。女人通过他能够经历她文化和个人的客观局面的潜伏过程,还能找到她的道路,以达到关于生活的一种强化的精神态度。
此外,阿尼姆斯一个无意识的见解,结果却可能是全部情感的一种奇怪的麻木和瘫痪。或者是几乎能导致一种万物皆空的深刻的不安全感。阿尼姆斯在女人的心灵深处悄声秘语:“你希望渺茫。何必还要去费劲?简直就没有值得去做的事情。生活就不会再向好的方面转机。”
不幸得很,每当无意识的这些化身占据了我们的头脑,就好像我自己正怀着这样的思想和感觉。自我与它们如出一辙,到了与它们难解难分,不能按它们的本来面目来看它们的地步,人就真正被来自无意识的这个人物所“左右”。只有在这种左右烟消云散之后,人才会惊觉到自己适才的言行与自己的真正思想和感觉恰恰相反――成了一个分异的心理因素的俘虏。
★阿尼姆斯类型★
女性的阿尼姆斯从幼稚变为成熟,是女性心理成长的表现,发展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
1:力量的阿尼姆斯阶段(本阶段说明:容易被身体强壮的男性所吸引)
2:行为的阿尼姆斯阶段(本阶段说明:容易被有行动力的男性所吸引)
3:语言的阿尼姆斯阶段(本阶段说明:容易被能够很好地运用语言的男性所吸引)
4:意义的阿尼姆斯阶段(本阶段说明:容易被精神领袖那样的男性形象所吸引)
★阿尼姆斯原型★
对于个体来说,阿尼姆斯在女人与生活中的男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获得一个具体些的形象,而父亲由于是女孩最早接触到的男性,而常常成为女孩的阿尼姆斯的化身。阿尼姆斯基本上是受了女子的父亲的影响而成形。父亲把不可争议的,雄辩地“真实的”信念的特殊色彩赋予他女儿的阿尼姆斯――一些从未确实反映出该女人本人真正情况的信念。这种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如果父亲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那么其阿尼姆斯就被内化为自己“白马王子”的形象。由此知,不同女性的阿尼姆斯也是不同的。此外,女人可能把阿尼姆斯投射到一个或某几个男人身上,这将引发出与前面男人面对阿尼玛时类似的困境。阿尼姆斯会诱惑女人脱离一切人类的关系,特别是脱离一切同真正的男人的交往。他好比是一个虚幻思想织成的茧,里面尽是一些事情“应该是”怎么个样子的愿望和判断,将女人从生活的现实中割裂出去。如果摆脱这一陷阱,阿尼姆斯就可能转变成一个无价的内心伙伴,赋予她进取心,勇气、客观性和精神的智慧等男性品性,他会给女人以精神上的刚毅,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暗中援助,补偿了她外表的软弱。处在最高发展形式的阿尼姆斯有时能把女人的思维与她的时代精神进化联在一起,从而能使她在接受新异的、有创建性的思想的能力方面甚至超过男人。于是女性得以通过创造性活动与自性沟通。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
男人通常认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也通常认为自己是女人,但心理学的事实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是雌雄同体的。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当中,有一个叫做阿里斯托芬斯(Aristophanes)的人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朝着相反的方向看。这些球形人类有着非凡的力量和智慧,与诸神战斗,结果被嫉妒的神砍成了两半,以削减他们的力量。这些最初的球形人类变成了两半,一个是女性的,一个是男性的,从此以后,这最初人类的两半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阿里斯托芬斯告诉我们,当他们中的一个遇到了另一半时,就会融化在爱、友谊和亲密当中;他们片刻都不能分离,他们要一起度过一生。荣格是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的雌雄同体现象的心理学家。他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足够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荣格把她叫做“阿尼玛(anima)”;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属于她们的那个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为什么男人与女人会一见钟情?为什么情人眼里会出西施?为什么相爱着的男男女女会有如此多的故事发生?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除了外在的原因,这些大抵都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背后操纵的结果。本文尝试着采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对爱情这一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
一、阿尼玛、阿尼姆斯及其投射
阿尼玛一词在拉丁文当中是“灵魂”的意思,它是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的表征,它所表达的事实是男性心理中大多带有少部分阴性或女性成分,它一直在男性身体中以女性的方式运作。阿尼玛通常与母亲意象和钟情的意中人联系起来。“每一个母亲和每一个被爱的人,都被迫成为这一无处不在的、超越年龄的意象的承载者和体现者,与男性最深层的心灵现实相呼应” 。尽管阿尼玛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灵魂的意象,荣格觉得灵魂一词太过模糊,不像阿尼玛一词这么具体。阿尼玛通常是一种诱惑男人的女性,似乎为男性的灵魂的表达,提供了一种途径。因此,阿尼玛的概念提供了对男性心灵中的某些内在成分的理解。
相应地,荣格把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叫做阿尼姆斯,那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它一直在女性体内以男性的方式运作。阿尼姆斯一词是“精神”的意思,荣格理论把阿尼姆斯等同为女性内在的精神指导。当荣格提出阿尼姆斯的概念时,他所展示的是一个父权制社会中,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在荣格的描述中,阿尼玛是对男性的内在世界的值得同情的描绘;但是阿尼姆斯没有那么和蔼可亲;它作为“他者”的刻板化的观点而呈现,是一种外在世界的建构。他指出,“如果阿尼玛是在男性中发现的一个原型,那么推测在女性中也呈现出对应的原型,也是合理的。正如男性通过女性得到补偿,女性也通过男性得到补偿” 。
荣格认为,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构建男人和女人心灵结构的最根本的基材。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同,不是男人完全是阳性的,或女人完全是阴性的。意识自我与身体拥有同样的表征。男人将心理结构当中的意识自我认同为阳性,他的阴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玛意象。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因为她的意识自我认同为女性,而她的阳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姆斯意象。我们的家庭、社会和文化都在强化这种认同意识自我与身体表征的认同。
尽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一直在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内运作,但并不是时刻都那么清晰明辨的。至少有一个因素导致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了解难以捉摸,这就是投射。投射是一种心理机制,一旦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人格的关键成分被激活,就会发生投射。当某些东西被投射时,我们从我们的外部看到它,似乎它属于另外的人,完全跟我们没有关系。投射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制,只有无意识的内容才会被投射;一旦我们意识到了它,投射就会停止。假如我们决定去投射某些东西,而且是有意识而为的,它就不能被投射。由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被投射的,我们通常不能认识到它们是属于我们的,它们似乎存在于我们之外。另一方面,一旦认识到了投射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投射,作为一面镜子来觉察我们的心理内容的映像。这对于自我了解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因为这些心理因素如果不把自己投射出来,就永远不能变成意识。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意象充满了心理能量,因此它们能从情感和情绪上掌控我们。结果就是,这些被投射的意象对我们而言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背负着投射的意象的人对我们而言显得特别有魅力,或特别令我们厌恶,正如磁铁之间的相吸或相斥。投射本身并没有好与坏之分;是我们怎样对待它,才导致不同的结果。拥有爱上一个人的体验,是让我们敞开心怀,迎接新的事物和经验的体验。它能丰富我们的人格以及情感生活。不管结果是幸福还是不快乐,生活就是如此,永不停息。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爱上一个人是很自然而美好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的生活,无疑是贫乏的。
二、积极的投射:一见钟情与情人眼里出西施
男人,与他们的男性特质相认同,会把自己的女性特质投射到女性身上,而女性,与她们的女性特质相认同,则把自己的男性特质投射到男性身上。这些投射的心理意象在每一种男性和女性关系当中,都是看不见的内在伴侣,它们会对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当投射发生时,背负投射的意象的人或者被极大地贬低了,或者被极大地拔高。在两种情形下,背负着我们所投射的意象的那个人的真实状况,被所投射的意象给遮蔽了。
人们常用“梦中情人”来形容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他或她,一旦这个人在生活中出现,在甚至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倾心相向,且欲罢不能,这大概就是常说的一见钟情了。人们怎么会爱一个他或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呢?这中间少不了投射在作祟。
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产生积极的投射效果时,它们就显得魅力无穷,让我们心生渴望;如果男人把阿尼玛意象的积极方面投射到一个女人身上,她对他而言变得极具吸引力。她会让他着迷、吸引他来到她的身边,对他而言似乎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背负着男性的阿尼玛意象的女人很容易成为他爱恋的对象,他可能会对她充满了性的幻想和渴望。这就是我们称为坠入爱河的现象。很自然,背负着这样的有力的阿尼玛意象的投射的女性,会感到很愉悦。她觉得备受重视,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觉得自己有力量,能把握一个人。女人同样会对男人产生类似的投射。如果女人在男人身上投射积极的阿尼姆斯意象,把他看作英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既便他在世俗眼中并非如此优秀甚至相当平庸,她也不吝给予过高的评价。她被他迷惑,被他吸引,把他看作真命天子,理想的爱人。她感觉只有通过他,才能变得完整,似乎只有通过他,她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这样的投射通常更容易发生在擅长言词的男性身上。如果男人能够很好地把握言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理想的阿尼姆斯投射意象。对于女人而言,他通常变得无比迷人,而她愿意像一只飞蛾,围着他的火焰扇动翅膀,无怨无悔地爱着他,尽管这样通常以错过自己内在的创造力的火焰,把它错放在男人身上为代价。背负着女人的积极的阿尼姆斯投射的男人,往往会觉得沾沾自喜;这是一种令人膨胀的经验。我们都特别愿意将自己认同为投射到我们身上的积极的意象,这样我们可以逃避去认识我们的真实人格的边界的任务。
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梦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现实中的一见钟情,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恋爱关系的体现。它的心理学意义是,梦中的情人通常是自己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是自己的创造性力量的化身,想要跟我们沟通、融合。这样的梦通常会唤醒我们的创造力,如果把这些创造力投射到具体的人身上,就会选择一种无意识的道路,通常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潜能正在寻求自我实现。当一见钟情的事件发生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这个外在的人,是我们创造性力量投射的结果,那么,这些投射的创造性能量需要收回,以便实现我们内在的潜能,获得更大的收获。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投射到外在的人身上的创造力进行整合,我们的生活将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三、消极的投射:爱情的终结
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产生消极的投射效果时,它们又是摧毁性的,令人恼怒。在经过最初的一见钟情或情人眼里的西施后,双方开始变得熟悉,两人之间的关系的现实感也逐渐增强,也许在毫无警示的情况下,积极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意象的投射会被消极的意象所取代。男人会很快觉察到背负这样的投射的令人不快的方面。他会感觉到那种纠缠、执着和不真实的性质。男人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归咎于曾经给他带来快乐的女人。那个曾经被他视为珍宝、爱恋的女人,现在变成了一个他想躲避的女巫。她被过度贬低,正如她曾经被过度重视。而她也最终会发现,那个将阿尼玛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这个人的爱几乎会让她窒息。当她不能随时随地来到身边时,他会怨恨;当她试图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时,他也会怨恨,因为他不是把她看作她自己,而是看作他想让她成为的人,只是他的阿尼玛意象。他希望她履行他所投射的内在女性意象的职责,并按照他希望的模式生活,这通常与女人的真实的自我是相抵触的。她会发现自己成了笼中鸟,她发现他表面上的爱,实质上是一种占有和限制,不允许她充分而自由地成为她自己。以前令人心动的同一个男人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令人不快的、讨厌的人。这个曾经被过度重视的人,现在被贬低得一无是处。他曾经被视为英雄,现在却变成了恶棍,为女人在感情中感受到的失望和渺小的感觉负上责任。两性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爱情,但事实是,恋爱的状态不能经受日常生活压力的考验。但人类不擅长用现实来取代幻想的诱惑。我们宁愿不断地寻找完美的爱人,那些符合我们的理想意象的人,能够保证我们会快乐、完美,尽管它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为我们生活的酒杯增添越来越多的苦涩。
完全建立在投射机制之上的恋爱状态不会维持太长,如果放在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现实当中去检验,恋爱关系基本上不能维持;它只能生存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在那里,恋爱关系没有在真实生活每天的压力当中得到检验。一旦生活在日常的条件当中,恋爱中的男女变得真实,变成实际的、不完美的人。如果双方作为真实的人在相处,那么来自无意识的具有魔力般的迷人意象就不可能投射到他们身上。一旦步入婚姻,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恋爱状态很快就会消退,更糟的是,曾经相互坠入爱河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现在开始争吵,甚至导致爱情的终结。为了让爱情永存,莎士比亚宁愿让罗蜜欧与朱丽叶结束生命;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总是以“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为结束语,没有了下文。爱情的目的是什么?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分析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自性化(individuation)。
四、自性化:爱情的终极目标
人类历史几千年以来,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被投射到了神话人物、处于我们的精神世界的神或女神之上,而最重要的是,投射到了生活中的普通男女身上。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被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时,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完全被改变了。一般而言,男人把阿尼玛投射到女人身上,女人把阿尼姆斯投射到男人身上。女人为男人背负着他自己的内在女性灵魂的活着的意象;而男人背负着女人的内在精神的活着的意象。这会导致许多非同寻常的,甚至不幸的后果。荣格曾提到,在中世纪,当男人发现了阿尼玛时,他会把她逮捕,并审判她,把她当作女巫烧死。而当女人发现阿尼姆斯时,这个男人注定会成为一位圣人,或一个拯救者。而在现在,只有通过心理分析的过程,才能使总是处在外部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开始转化成一种心理功能。
我们必须了解的是,两性关系有多大的程度建立在投射之上,人类的爱的程度就有多缺乏。爱上某个我们没有把他当作人来了解的人,他吸引我们,只是因为他们反映了我们内在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意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爱上我们自己,而不是另外的人。尽管这样的爱情幻想美丽无比,但事实上,这是完全自私的心理状态。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地去了解另一个人,把她或他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并开始喜欢并关爱那一个人,真爱才能产生。没有一个真正的人能比得上白马王子或女神的荣光和辉煌,不用投射去看待一个我们所爱的人,而是看待她或他的真实,可能会让人觉得无趣,令人失望,因为人类本身,从整体上来说,都是普通如尘土。由于这一点,许多人愿意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理想中的人物,总想追寻一种终极的关系,总是在投射消散,当爱情结束时离开,希望在另一个港口找到幸福。很明显,这样浅薄的根基,不能发展出真实的、永久的爱情。能够得到真爱,意味着变得成熟,对另一个人有着现实的期待;意味着承担我们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的责任,而不是期待另一个人给予我们幸福,也不要因我们自己的坏情绪和挫败而责怪别人。
很自然,这样的真爱是很难得到的,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做工作。但回报也是很明显的,只有这样,我们的爱的能力,才能够变得成熟。并不是说,投射是坏的事物。从本质上来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投射是非常自然的时间,总在发生。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存活在我们的心灵当中,如果它们不将自己投射到异性身上,我们将永远不能了解它们。通过投射,我们才能看到它们。每一次投射发生时,我们就有另外的机会来了解我们内在的灵魂。投射通常是将异性吸引到一起的原因。因为他们如此不同,要把他们吸引到一起,需要一种力量;投射有这样的影响力。大多数恋爱的关系都是以投射开始的,这就是生活。问题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这种关系有没有变成发展意识的工具?还是我们坚持我们婴儿的本性,坚持认为在某个地方,有那样的爱情,会为我们带来永恒而完美的幸福和美满?
如果爱情的目的不是幸福和美满,会是什么?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两性关系的心理学家都指出,爱情与婚姻是一个自性化的过程。自性化是一个个人成长的过程,通过整合意识与无意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人能否既成为另一个人的伴侣,同时能发展自己的完整性?荣格在“婚姻作为一种心理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婚姻的选择就是自性化过程的一部分。“很少或从未有婚姻能够一帆风顺地或毫无危机地发展成一种自性化的关系。如果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出生。”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投射在爱情的波动和幻灭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爱情通常开始于积极的投射,双方都把自己关于异性的理想意象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在婚姻中,双方可能发生对立,会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的消极面投射到对方身上,并把痛苦归因为对方。根据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爱情和婚姻的发展涉及收回投射,并将这些无意识的内容进行整合,带入意识当中。此时,伴侣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如果男人与妻子探讨自己的情感,并直接表达自己的伤痛、愤怒、委屈或困惑,他就不会被阿尼玛所拥有,并负载阴暗的情绪。当伴侣双方力量足够强大,能够抵制来自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原型的消极层面的力量,双方在一起能够包容他们的愤怒、伤痛或恐惧,他们就能摆脱被原型拥有的困境,并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区分被投射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意象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婚姻伴侣是非常重要的。自性化涉及将灵魂(阿尼玛)和精神(阿尼姆斯)的投射从伴侣身上收回,重新整合到我们自己的整体人格当中。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认识到,灵魂和内在精神指导都是我们自己个体心灵的一部分。婚姻则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婚姻中,夫妻之间的爱情是普通的、一如既往的。在很大程度上,爱情和婚姻是一种容器,应当既能包容恋人或夫妻双方发展亲密的关系,同时又能包容双方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需要,使双方都变成更为完整的个体。婚姻中,沟通和对话是通往自性化的道路,夫妻双方能够适应对方,极大地容忍对方的个性和行为,并能更为真实地评价伴侣的优点和缺点,从一种对伴侣的本能的选择转化为有意识的选择,即是一个成功而成熟的婚姻的标准。
外在的婚姻需要双方内在心灵的结合,关于爱情的誓言不仅仅是幸福美满,还包括关于存在、生命中的痛苦和死亡的意义等。在爱情和婚姻这一容器当中,双方能实现内在的潜能,成为完整的人,走上通往自性化的道路,才是生活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