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
(2009-09-17 13:37:35)
标签:
儿童心理健康暴怒症心理专家哺育替代性客体健康反社会行为 |
分类: 儿童心理治疗 |
“医生你看嘛,这么小的娃儿,‘气性’怎么这么大哟?!”昨日上午,家住巴南区的杨先生带着额头淤青的9岁儿子渝渝(化名)来到儿童医院心理科求助。原来,由于不满父母的爱被5岁的弟弟“抢走”,两年来,渝渝一直不时采用头撞墙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有了小弟感觉受冷落
“这些淤伤都是最近几天他发脾气撞的!”在儿童医院心理科,杨先生指着渝渝额头上的淤伤无奈地对梅其霞教授说。据了解,做生意的杨先生家境十分富裕,但渝渝出生时,正是杨先生和妻子在外打拼的时候,只有将渝渝交给外公外婆带。
直到5年前小儿子出生,杨先生夫妇才回到重庆并稳定下来,同时将渝渝接回身边。“小儿子是我们一手一脚亲自带的,感情肯定要深一些!”杨先生坦陈,渝渝的行为当时就表现出对弟弟非常“厌恶”,嘴里还经常说“爸爸妈妈喜欢弟弟不喜欢我”之类的话,明显感觉自己被父母冷落了。
嫉妒弟弟频撞墙示威
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了弥补对渝渝的亏欠,杨先生总是尽量满足大儿子的要求,但渝渝却似乎并不领情,总认为弟弟抢走了原本属于他的爱,脾气越来越坏,还经常欺负弟弟。每次父母批评他,渝渝都会乱摔东西或在地上打滚。从两年前开始,只要渝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看到父母对弟弟好,他就会采取以头撞墙的方式示威,以致额头经常受伤。由于调皮,经常被老师要求请家长谈话,渝渝最近甚至扬言要打老师。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与同学打架,杨先生担心这样下去,大儿子会出大事。
“还是弟弟乖些!”当杨先生说起5岁的小儿子如何听话时,一旁的渝渝竟一拳打在父亲的背上,还做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怒吼道:“你只关心弟弟,根本不关心我!”杨先生顿时捏紧了拳头,想教训无理的儿子,但被梅其霞教授及时制止。
“专家”诊断
孩子患了“暴怒症”
根据渝渝的表现,XXX教授诊断他患上了“暴怒症”,即当儿童在受到挫折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出现剧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甚至用头撞墙、拍打脑袋,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劝说而终止的行为。
XXX教授介绍,儿童医院在5月份也收治了4位和渝渝情况相同的“暴怒症”儿童,他们出现逃学、偷窃、打架等行为其实就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心。
“专家”建议
家长应该平衡爱
梅教授表示,多子女家庭中年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重视。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平衡爱,不要让哪个孩子有被忽视的感受。例如从小就要给年长孩子灌输“你小的时候,我对弟弟(妹妹)跟对你一样好,甚至比对他(她)还要好”。还有就是鼓励表扬,“你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好,我们很高兴”等等。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同样真挚的爱和关心。
以上的内容是我在一个论坛里看到的贴子,渝渝被贴上了“暴怒症”的标签,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揭不下来了,而且一旦出现症状,他的父母们都有一个推卸的理由“孩子得了暴怒症”。而“专家”的建议如上段话所示,反而把孩子推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一个孩子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爱而要他马上成长成一个大人去用理性接纳父母,用成人的关爱去关爱自己的弟妹,怎么可能?
这个个案中很明显的渝渝是在用这样的行为去控制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而且孩子说的也是事实,在他婴儿时期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没有父母的接纳和包容,更何况孩子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竞争者--弟弟,这是渝渝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用好的行为去竞争的一个对象,因为爸爸妈妈都说了“小儿子一直自己带当然亲一些”,聪明的渝渝他只有通过反社会行为来控制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身上,他只要反复这样做,至少父母在时间的分配上渝渝已经赢了。
行为的纠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好能找一个心理咨询师能起到一个长期,稳定的暂时的替代性客体作用,重新哺育这个孩子,让他重新得到一次成长的机会。医院更多的会采用药物治疗反而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
事实上,我查不到关于医学对于“暴怒症”的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有对这种症状现象的描述,用这样的描述去贴一个孩子的标签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