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简述(一)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吉祥手工 |
分类: 手工资讯 |
老话说:“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自古延续至今,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代代相传。
http://s16/mw690/001LcCwbzy751HpzDPhdf&690
http://s3/mw690/001LcCwbzy751Hq49vsa2&690
http://s14/mw690/001LcCwbzy751Hq2saxed&690
http://s3/mw690/001LcCwbzy751Hq49vsa2&690
http://s14/mw690/001LcCwbzy751Hq2saxed&690
传统吉祥图案的来源和发展
吉祥图案的来源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制作器皿时,装饰了具有趋吉避凶寓意的纹样,以表达敬意和祈求祝福。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7cm,口径31.5cm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
http://s10/mw690/001LcCwbzy751HxBgUx39&690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3前000年)
尺寸:高16.5、口径39.8cm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纺织业和青铜铸造业的兴起,吉祥图案被运用到了服饰及青铜器皿上,图案多以一些动物图腾为主,如“鸟、鱼、蛇、龟等”。战国时期的纹样更具有抽象性。“回纹”就是这个时期演变形成的。(在后面的介绍中会具体说明回纹纹样)
http://s3/mw690/001LcCwbzy751HJ8cSu52&690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
http://s11/mw690/001LcCwbzy751HH5R5E1a&690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
http://s11/mw690/001LcCwbzy751HH5R5E1a&690
回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案的风格也开始向大气、明快、色彩艳丽发展。植物纹样成为了主要的组成部分,还出现了胡人、骆驼等外来图形。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含有佛教内容寓意的图案也大大丰富了题材。不再拘泥于服饰、器皿等物件上,大量的出现在建筑、壁画等不同形式的载体中。
隋唐时期,我国的文化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各种祥禽瑞兽、寓意丰富的花草植物不断出现,吉祥图案也得到了大幅的推广。
宋元时期的图案在延续了前朝风格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与发展。两宋时期的文人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吉祥图案变化为清淡自然、典雅秀丽。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元,高28cm,口径16.5cm,足径13cm。
明清时期的吉祥图案更趋成熟完美,吉祥图、吉祥俗、吉祥语的流传更为深远。
http://s15/mw690/001LcCwbzy751I8Y9vEae&690洒线绣绿地彩整枝菊花经书面,明,纵30cm,宽27cm。
此经书面以红色二经绞直经纱为底衬,用绿、红、黄、蓝等色衣线和绒线为绣线,采取正串、散套针、网绣、钉线、接针、斜缠针及反戗针等针技,运用三至四退晕法绣制花纹。
http://s13/mw690/001LcCwbzy751IbO5nm1c&690
洒线绣蜀葵荷花五毒纹经皮面,明,纵30cm,横27cm。
面料以黄色二经绞直经纱为底衬,上用红、蓝、黄、绿、棕、白等色衣线和蜀绒线为绣线,采取二至三色润色法,用散套、正戗、平针、缉线、反戗针等针法绣制花纹。
http://s5/mw690/001LcCwbzy751IepEK824&690
香色绸绣花手帕,清,长49cm,宽50cm。
此帕香黄色地,暗花绸双面绣,皆采用衣线平针绣。纹饰为桃花、梅、竹和石榴等,四周曲齿边。画中粉色诱人的三个桃子,加上蝴蝶、蝙蝠和“卍”字等,寓意“万代福寿在眼前”。整个帕面针脚细密,水路清晰,为清光绪时之精品。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内容上从简单的图腾转变至现在更多元化、寓意更丰富的图案,由表及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http://s11/mw690/001LcCwbzy751IjkByGca&690
http://s8/mw690/001LcCwbzy751IjitHpd7&690
http://s7/mw690/001LcCwbzy751IjW4rs56&690
http://s14/mw690/001LcCwbzy751Il5Fx30d&690
http://s3/mw690/001LcCwbzy751IlFq14f2&690
http://s10/mw690/001LcCwbzy751ImnmTna9&690
前一篇:口金包的前世今生
后一篇:微店新开张—猫娘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