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纪念馆游记

标签:
游记吴昌硕诗书画印颍川小筑 |
分类: 游记风光 |
吴昌硕(1844-1927)是浙江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近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海派书画艺术宗师和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http://s7/mw690/001Lcjdcgy6ZU9KmcVEb6&690
吴昌硕纪念馆位于著名的“颍川小筑”内。正门门额是由程十发行书题写的“吴昌硕纪念馆”,两边对联是吴昌硕八十岁时书写的篆隶杂揉“奉爵称寿,雅歆吹笙”,门面很为气派。
http://s13/mw690/001Lcjdcgy6XvgAIKEQbc&690
正厅上端悬大横木匾,沙孟海行楷题写“一代宗师”。正壁是吴昌硕的大中堂梅花图,豪放遒劲。
http://s4/mw690/001Lcjdcgy6XvgEwIJt73&690
1922年,上海富商陈桂春(原籍福建长汀)建造了这幢中西合璧,古典雅致的小楼“颍川小筑”。总面积有近1800平米,庭院二进,砖雕拱门,窗雕精细,内有天井、花园、主楼、客厅、厢房、廊庑。
陈桂春是浦东医院(今东方医院)的首任院长,当年吴昌硕为支持创办浦东医院也经常在这里和朋友切磋画艺,创作义卖筹款资助。
http://s9/mw690/001Lcjdcgy6XvgHM3Lae8&690
2010年,吴昌硕纪念馆搬迁、布置在陆家嘴金融中心这块风水宝地。最高端的艺术放在最金贵的位置,“宝地”嵌“明珠”,相得益彰。
http://s7/mw690/001Lcjdcgy6XvgKmT3006&690
画室正墙木匾,镌刻吴昌硕篆书“去驻随缘室”。
http://s11/mw690/001Lcjdcgy6XvgMs1ho9a&690
其中受吴昌硕悉心关怀和指导的艺术名家有:齐白石、梅兰芳、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沙孟海、王一亭、王个簃等名家。
http://s8/mw690/001Lcjdcgy6XvgOFh2L07&690
纪念馆内收藏了吴昌硕早、中、晚期不同风格的部分书画作品,包括水墨、彩色写意花卉、人物、石鼓文、篆书、行书、对联、扇面,以及诗稿、信札等。还有吴昌硕生前的生活用品、文房四宝、刻刀笔筒、镇纸等原物。
http://s11/mw690/001Lcjdcgy6XvgSlYcada&690
读着吴昌硕的履历,心中为那年代的伟人点赞:
吴昌硕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吴氏家庭对吴昌硕青少年时代有极重要的影响。其父车甲,善诗,尤擅金石篆刻。吴昌硕10余岁时便在父指点下,初入门径,喜刻印章。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辞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29岁的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和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
吴昌硕将中国文人画中诗书画印推到了极高造诣。细观他的作品,“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既有诗味,又含金石气,更具书卷气和书法之美。不但在总体上重气势,而且在每一局部处理上都重笔墨法度和技巧,耐人寻味,引入注目。
吴昌硕作品的笔墨、构图、书法、印作、款识,格调既高古又热闹、既通俗又文雅,有一种大家为文之举重若轻的风范,对后代画工和文人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堪称清代绘画发展的一代宗师。
“种竹淡吾虑”画面上,吴昌硕以遒劲质朴、老辣酣畅的笔触撇竹一杆。枝叶婆娑间,似传出爽爽秋风之声,颇有金错刀的金石气韵。右侧的吴昌硕题款浑穆凝重,极具峥嵘之势。
正是:“平生喜画竹,弄笔春来早。万个岂云多,一枝不嫌少。竿矗如矢直,叶横若剑扫。风晴兼雨露,滋润杂干燥。天机活泼泼,此意谁知晓?”
吴昌硕将写意画在致广大尽精微的两个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推进,一改文人画的那种孤峭冷峻的格调,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精美。
吴昌硕有一句最得意的话:“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吴昌硕八十岁的书画,亦时有不见解人的寂寞,但他并不理会,仍是一意孤行,绝不媚俗。正是这孤独的心境和特立独行的气魄,才使他的画作达到惊人的高度。
今睹真迹,心中大喜,一时不忍离去。细细揣摩:着笔用墨,不拘细节,结字整饬,风格遒劲。整幅作品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啊!
我俩一遍遍徜徉在馆内,陶醉于这美不胜收的诗书画印欣赏中。正是:
“我欲读书坐其处,虚无人焉君可语。诗能解事还多情,画不能言最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