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熟“翁同龢纪念馆”一游

(2013-04-27 19:06:49)
标签:

才堪大用

鞠躬尽瘁

富贵知止

不言升沉

分类: 游记风光

        常熟“翁同龢纪念馆”一游

  早就慕名江苏常熟的“状元坊”。4月24日至25日到常熟出差,正好遂了此愿。

  常熟市翁家巷门的翁氏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出生于此,1990年常熟市筹建翁同龢纪念馆,至2001年迁出大量住户后,翁氏故居整修扩建,对外开放。 http://s12/mw690/602ce2eegdb3fee7419eb&690

 

 状元坊里弄宽不到一丈,别致的花岗岩牌坊并不招摇,大街路过稍不留意,就错过了。

 

http://s1/mw690/602ce2eegdb3eb33653c0&690
  1990年,翁同龢的玄孙翁兴庆(美籍华人)将翁氏故居捐献给国家,常熟市遂将其宅立为翁同龢纪念馆。翁兴庆亲书“翁氏故居”门额,爱新觉罗·溥杰题写“翁同龢纪念馆”馆名。

http://s9/mw690/602ce2eegdb3ea911c4c8&690

 此建筑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是常熟一大品牌景点.http://s12/mw690/602ce2eegdb3ea06fc46b&690

 门票20元,60岁以上老人可半票,但参观的人很少。随我参观的只有两个江苏人,手持的是常熟18个风景点的100元磁卡联票。有关部门很媚俗,在尚湖、沙家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故居却尚显吝惜

 

http://s2/mw690/602ce2eegdb3ec7e879b1&690

   

  进门的三大牌坊,震撼人心。 

 

 

 

http://s3/mw690/602ce2eegdb3ff4b20422&690

  

 “连中三元”,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啊!

   

http://s15/mw690/602ce2eegdb3fd7dd051e&690

  翁府西厢现被辟为“古玩市场”,阵阵商业噪杂声冲淡了故居的文化氛围。

http://s15/mw690/602ce2eegdb3ea504286e&690

 

  故居中的柏古轩”,挂牌为“常熟市中学老园丁活动中心”。人为的糟蹋,对维护故居很不利。

  败家子破落相啊。 

http://s16/mw690/602ce2eeg7c547ef0048f&690

   诺大的常熟市天阔地阔,难道就非在此安排园丁活动中心?


http://s1/mw690/602ce2eegdb3ffe2d2c90&690
   

   “状元第”匾,是珍稀孤品。 


http://s15/mw690/602ce2eegdb3fdd764d6e&690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晚号松禅他禀性好学,刻苦攻读,于咸丰六年(1856年)顺天会试后,殿试列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殿试时,咸丰帝听读卷大臣读到“第一甲第一名翁同龢”时,赞赏道:“此翁心存之子,深知其才”。且对翁同龢“注视良久”。



http://s7/mw690/602ce2eegdb3fdfb30516&690

 

翁同龢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宫行走,授读同治帝。光绪元年(1875年)又受命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真正的两帝之师。

 

http://s2/mw690/602ce2eegdb3fe22dc3b1&690

 

翁同龢一生参与重大政治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他力主变法维新,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http://s15/mw690/602ce2eegdb3fe677c57e&690

 

 翁同龢学识渊博,除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一位优秀的“全科教师”。

 他循循善诱,引导年轻的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

 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也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发动维新变法打下了思想基础

  
http://s4/mw690/602ce2eegdb3fe86fc2f3&690

 

 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他力主变法维新,辅佐光绪帝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


http://s7/mw690/602ce2eegdb3fea5421a6&690

 

 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仍余恨未消,斥翁同龢“滥保匪人,狂悖跋扈,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http://s9/mw690/602ce2eegdb3ef2e89268&690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翁同龢被慈禧撵出京城,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半隐居的庐墓生活。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道尽了松禅老人官海沉浮的无限忧伤。

http://s13/mw690/602ce2eegdb3ef7cda6fc&690   

并口拟自挽联一副: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予知免夫。”

真是饱经磨难,忧愤以终。

http://s14/mw690/602ce2eegdb3ef047ae4d&690

  

  在蛰居常熟虞山脚下(如今的“瓶隐庐纪念馆”)的六年中,他将一生日记、诗文稿中涉及康有为和维新变法、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内容尽皆删去。

  “仆以病体,守拙山中,离群索居,形同木石,偶有书画,聊用遣怀。”
http://s11/mw690/602ce2eegdb3efa732a9a&690

  翁同龢为官四十载,主管全国财政十余年,不贪不占,一身正气。晚年却穷途潦倒,“家无薄田输官租,又无一椽安厥居”。

  而被一手拔擢的张謇,对其生活周济最殷。

   http://s8/mw690/602ce2eegdb3eb66d21c7&690
         轿厅(中轴线第二进,为歇轿与备茶之用)


  一首“海程行过复江城,无限苍凉北望情;

            传语蛟龙莫作剧,老夫惯听怒涛声”。

  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http://s10/mw690/602ce2eegdb3eb0961f49&690

 

 康有为海外挽诗:中国维新业,谁为第一人;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

         他日新中国,元功应尔思;铸金范蠡像,遣祭曲江碑。

            洒泪随欧海,招魂葬楚辞;乾坤何日正,生死论交悲。 

 


http://s16/mw690/602ce2eeg7c5314cd0adf&690

   

   书法“豀添半桥绿,山可一窗青”。 

 


http://s9/mw690/602ce2eegdb3edd05e6f8&690
   

  翁氏故居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此宅建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住宅是以中轴为主的古代官绅形制格局。其建筑群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中部由大门进入后,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共为七进。

中轴线西侧有思永堂、晋阳书屋、柏古轩、明厅等建筑及“小南国”园林胜景,中轴线东侧有玉兰轩、知止斋等是明清时期名门望族住宅的江南典型。

翁同龢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

馆内设有介绍翁氏一族生平事迹的展


http://s12/mw690/602ce2eegdb3edfa6a53b&690

 

“耕读而仕,代有才人”:

崛起于明末的常熟翁氏,到了翁心存及其子孙一辈则达到了家族发展的全盛时期其远祖家境虽清贫,但经过数代人勤学苦读而仕官显达、科甲鼎盛、簪缨不绝。自晚明至清末,翁氏家族共出举人25人,进士11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共有27人担任知县以上官职,且不乏朝廷重臣。

 

翁心存 (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三次供职上书房,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读众皇子,后又授读咸丰、同治二帝,李鸿章亦是他的学生

 

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先后分别各教过两代皇帝,可谓“人臣高贵,无如帝师”。

 

http://s6/mw690/602ce2eegdb3ed7ff6165&690
  
              思永堂

“兄弟巡抚,一方显宦”:

翁同龢长兄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頤斋;官至安徽巡抚,督办安徽军务。

三兄翁同爵(1814-1877),字侠君,号玉甫;官至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参与两湖洋务新政。

 

http://s8/mw690/602ce2eegdb3ff8ef99e7&690

 

“叔侄联元,大魁天下”:

1863年,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之子翁曾源(1834年-1887,字仲渊,号实斋)高中状元。“叔侄联元,大魁天下”,传为科举佳话。


http://s2/mw690/602ce2eegdb3eda6e9251&690

      知止斋(取老子“知足不寻,知止不殆,可以久矣”之意)

 

状元及第,两朝帝师,父子宰相、同为帝师、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已成为清代政坛佳话;而叔侄联魁、状元及弟、四世五人、俱为进士,在科举史上更是罕见。

 

http://s13/mw690/602ce2eegdb3f0951d50c&690

  

  作为政治家,他们有正气浩然的为政风范;

  作为读书人,他们有知识分子的做人操守。


http://s4/mw690/602ce2eegdb3f0d05dbd3&690
  

   居朝堂,则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关心社稷民生;

   退江湖,则修身养性、达观处世,不失儒者之风。


http://s9/mw690/602ce2eegdb3f10c3e138&690


http://s11/mw690/602ce2eegdb3f0595895a&690




http://s9/mw690/602ce2eegdb3ee57dc488&690


http://s6/mw690/602ce2eegdb3ed3188715&690
           双桂轩位于中轴线第五进)

   双桂轩曾是翁同书的藏书室。轩前院落的金银双桂,每到中秋丹桂飘香、芬芳四溢。现辟为“翁氏一门书法展厅”。

http://s16/mw690/602ce2eegdb3ecd1f480f&690

 

  “野坐不知三径晚,月来时兴一尊清”。

 


http://s13/mw690/602ce2eegdb3eec87943c&690


http://s16/mw690/602ce2eegdb4261eeb07f&690

   龙门之下,肩负朝廷的信任和天下苍生的期望。

 


http://s8/mw690/602ce2eegdb3eba91f007&690

           晋阳书屋

   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


http://s13/mw690/602ce2eegdb3ebcf9423c&690

http://s10/mw690/602ce2eegdb3ebf356549&690

http://s13/mw690/602ce2eegdb3ec1825a8c&690

   请赐教:这是什么字?   

 

http://s2/mw690/602ce2eegdb3e99817cc1&690
       堂(位于中轴线的第三进)

主体建筑“堂”坐北面南,为翁氏故居的主厅,迎宾与举行婚庆寿庆等礼仪之用。

“綵堂”正中高悬的巨匾由江苏巡抚陈銮题写。“衣堂”三个大字取自“彩衣娱亲”之寓意。翁心存携此墨宝请常熟工匠制匾,悬挂大堂中。

自此,“衣堂”也成了翁府的代称。

http://s3/mw690/602ce2eeg7c530fb17c82&690  “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綵衣堂”集雕、塑、绘于一体,建筑艺术价值极高。

整个翁氏故居联成了一整套具有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完整体系 

http://s12/mw690/602ce2eegdb4001a17c0b&690  
 http://s3/mw690/602ce2eegdb4003dab4d2&690

 

http://s12/mw690/602ce2eegdb4268e4361b&690

http://s15/mw690/602ce2eegdb426a747c8e&690            后堂楼(位于中轴线第四进)
  后堂楼分上下两层及东西厢房,原为翁氏家眷居住之处。

 

http://s11/mw690/602ce2eegdb3ea2ddcdea&690




http://s14/mw690/602ce2eegdb3eabe61d6d&690

 



 

 

 

http://s9/mw690/602ce2eegdb3fe42f3868&690

  

  俗话说,“君子之世,三世而宰”,世家一般到第三代就渐渐衰微了,正谓“富贵不过三代”啊。

  然而在长达一个半的世纪里,尽管朝廷和政权几经更迭,但常熟翁氏每代仍不乏人才辈出,世代绵延。“福禄贵知足、位高贵知止”,“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这是中国家族文化现象中的突出一例,耐人寻味。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富贵”人士,该好好反省和研究一下翁氏文化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