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彦昇,在地平线下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党员

(2018-05-10 22:49:11)
标签:

陕州地坑院

生活中总有些人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可能与他们的工作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关。我采访过工作在百米地底下的采矿工人,一盏头灯就是他的世界,也采访过工作在高山之颠的守塔人,孤寂得对着铁塔说话。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00396486073.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033370524861.jpg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有些人喜欢繁华的都市,有的人就喜欢乡村的宁静,有些人喜欢住高楼大厦,有的人就喜欢住二层平房。可能与他们的文化结构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年龄有关,更多的可能是与他们的传统有关,有些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4533409938036.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130501997015.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205576930358.jpg

我就接触过一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他们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政府给他们在山外集中安置,可好多人故土难离,就是舍不得大山,不原搬出去住。有些人搬下山了,在山下住一段时间,就又跑回山上去,他们舍不得山上那些说不清的情怀,可能只有看到那些熟悉的山,他们的心才会安宁。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325756388458.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358139347977.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412416589997.jpg

河南三门峡的陕州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几百年来一直穴居在地下,成为全球唯一生活在地下的群落。传说中“见数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就是形容这里的地坑院,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地下,鸡鸭鹅等家禽也是养在地下的,人不上来,整个村庄就见不到一个人,也见不到一幢房子。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535264787848.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607225538491.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643067963579.jpg

这种穴居很独特,他们在空阔的场地上,正方形向下挖十几米,成为一个大坑,在坑的四周,再依据坑的大小,往里再挖出一孔孔窑洞。地坑院的各个窑洞也有主次之分,在主窑的周围,再依次挖出客窑、厨窑,厕窑、禽窑、杂窑等。我在一个窑洞的厕窑里,还发现一个窑中洞,在厕窑一个很隐蔽的地方有一个口子,爬进去之后,有2平方米的面积,在边上又有一个只容一人,弓着身子才能下去的洞,据主人,是他爷爷当年为逃日本鬼子挖的,当时外人是看不到洞口的。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757914191641.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830722705629.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3855345301688.jpg

住在这种地坑院里,真的很舒服,冬暖夏凉,除了在地下之外,就是黄土高原的窑洞。他们会按照各自喜好,把窑洞的门窗进行装饰,地上全部铺上地砖,在院子里再种上花草果树进行美化。为了进出方便,在坑的边上,会挖一个弧形的地道,与地面相连,并建有大门,又与上面相隔。
为了防止地上水流进坑洞,在窑洞上面建防水墙,为把坑洞里的水排出去,他们在院子里挖个深3、4米的旱井,所有的生活废水和雨水,都从这个旱井渗漏,关键是这里很少有雨水。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4027211992877.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4107432208118.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4154757761858.jpg

现在住地坑院里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少数的老人和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在地上建房或买房的人,才居住在地下。这些遗传的老院,里面的家具都很陈旧,基本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有些院子里供奉着长辈的灵位,也供奉着神位,走进去阴森森的。在有些院子里,我也看到了精准扶贫的资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在曲村,看到许多地坑院已经废弃倒塌,这也是一大损失。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4310889837407.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4333164383707.jpg

http://img1.lotour.net/Inspiration/2018/0510/20180510224403113373423.jpg

在一口半废弃的院子里,我遇见了一位50多年党龄的老村书记,他叫卢彦昇,子女都在区市工作,就他一个人坚守在窑洞里。说起村里的往事,他滔滔不绝,只是严重的口音,我基本没听懂。他还坚持看书看新闻,桌上都是一些时政类的书刊,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向他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