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钧瓷的铜口、铁足、芝麻酱底及钧瓷的烧制

(2013-03-12 10:16:14)
标签:

张贵江

钧瓷铜口铁足

芝麻酱底

桂林版本

老中医

   “铜 口”的形成,除与铁足的形成原因相同外,还与钧釉的“脱口”有关。在高温下,产品口部的钧釉由于流动而使釉层变薄.同时釉的透明度提高,可透过釉层看到胎 体,凡是产品造型的凸棱之处都有这种现象,这就是常说的“脱口”和“出筋”。脱口之处由于釉层较薄,釉中的铜量、铁量较少而不会呈现红色和青蓝色,胎与釉 反应的结果,就会呈现出褐**,即“铜口”。

    “铁 足”的形成,主要与钧瓷的胎质和烧成气氛有关。钧瓷胎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铁质,在还原气氛下高温烧成,胎体的表面无釉处就会形成一层褐色,而胎体的内部则形 成灰色(请大注意,这就是香灰胎,仿汝大牌衡连与晓芳的所谓香灰胎和这个机理是一样的!),胎中铁的含量越高,形成的酱褐色和灰色就越深。如果胎中的含铁 量很少,或者不用还原气氛烧成的话,就不会形成铁足。例如宋钧官窑出土的瓷器中,有的足部胎体无论外观或是断面均呈**,就是烧成时气氛氧化的结果。

“芝麻酱底”是指钧瓷产品底部类似芝麻酱 的一种釉的颜色,也叫芝麻酱釉。这种釉起始于宋钧官窑,当时为皇宫生产的陈设类钧瓷,如各式花盆及盆托、鼓钉洗等,系采用环状支钉圈支住产品的底部入窑烧 成,如果底部釉涂得与其他部位一样厚的话,烧成后留下的支钉痕就会太大,很不雅观,故上釉时窑工把底部的釉刮去,然后涂上一层很薄的稀釉,这种稀釉一般是 青蓝色釉,由于釉层很薄,烧成时与胎表面反应而呈芝麻酱色。个别的也有涂一种酱黑色釉的,这种酱黑色釉的特点是光泽比前面所涂的稀釉要亮。涂芝麻酱釉的目 的是为了掩盖产品底部大面积无釉的状况,使其美观。后来芝麻酱底就作为钧瓷的一种特征保留了下来。自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前,钧瓷产品的底部基本上都上有芝麻酱釉。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产的钧瓷就不是如此,有好多产品的底部无釉而直接露出泥胎的本色——“铁足”。

   需要指出的是,钧瓷的“铜口铁足”和“芝麻酱底”也存在着窑变效应,由于温度或气氛的不同,使其颜色有所变化。

 

   钧瓷的釉烧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最高温度一般在1280℃—1300℃。下面以气烧窑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氧化期(室温至950℃)。此阶段烧氧化气氛,氧化充足,以升温为主,主要是排除坯胎中上釉时吸附的水分和釉层中物料所含的水分, 同时使釉料中的有机物氧化挥发。该阶段釉面由于受热而呈未烧结的多孔状态,为下一步还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阶段俗称为“前火”,用时一般在2—3个小 时。

      第二阶段:还原期(950℃—1250℃)。氧化焰烧到950℃开始转火,由氧化气氛转为还原气氛,即俗称的“焐火”。从焐火开始到住火,俗 称为“后火”。焐火时减少进风量,关闭闸门,使燃料燃烧不充分,窑内的火色呈浑浊状态,窑中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气体。此阶段通过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进入多 孔的胎和釉中,使其所含的铁和铜得到还原,呈现出理想的颜色。该阶段用时一般在8—9个小时。

      第三阶段:弱还原期(1250℃至烧成温度)。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升温,达到釉成熟的烧成温度,使釉面光亮。该阶段坯胎完全烧成瓷胎,釉面窑变效果大部分已经形成。该阶段用时一般在2小时左右。

      第四阶段:冷却期(烧成温度至200℃)。烧成结束住火后首先拉开窑炉闸门,使之自然冷却。冷却过程中开始降温速度很快,随着温度的降低,速 度变慢。当下降到200℃以下时,可稍打开窑门使其快冷,100℃左右时即可出窑。该阶段胎体逐渐固化、显色(铁足);釉产生液相分离、析出晶体、釉面逐 渐固化、显色、开片开始形成。该阶段约需时间12个小时。

 

 

   郑州去禹州神垕买钧瓷群: 260914037     转帖,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