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水月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天才超逸,性情豪放,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山阴徐渭,字文长,高才不售。
他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并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后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精神失常,也曾蓄意自杀。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后被好友张元忭营救出狱.
出狱后他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徐渭晚年潦倒不堪,穷困交加.他的题《葡萄图》:“平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故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生于祝允明之后,和祝允明的学书路子都属二王一脉。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著名文人袁宏道在《中郎集》中评论徐谓书法说:“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徐渭作画开大写意的先河。他的绘画笔墨纵横,水墨淋漓,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他的画论中,提倡直抒胸臆,主张自由发挥。徐渭是提倡自然成趣,崇尚天机,反对造作的,特别是“闲抛闲掷野藤中”这一句,把直抒胸臆这一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另外,徐渭认为画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与人的精神品格分不开的,如在《徐渭题花卉》中所言的:“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风若马牛,弗相似也。”窭人,也是贫苦人之意,与牡丹富贵的气质是不相配的,但是徐渭以泼墨画之,却另有一种野逸的人格精神,这与别人用钩染烘托之法所描绘的富贵艳丽的牡丹是不同的,它也是徐渭人格精神的象征。徐渭擅画山水、人物,尤长于大水墨写意花鸟,用笔狂放,淋漓酣畅,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历来被世人称道。他的诗文风格清奇,不落窠臼,著有《诗文全集》。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王骥德等曲学家们的好评。并有戏剧论著《南词叙录》问世,颇具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又撰有《会稽县志》,对地方政治经济提出一些改革主张。
清代郑板桥对徐渭崇拜之至,刻下“青藤门下牛马走”金石一方,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而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也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