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在多,和谐则美。 红色,黄色,搭配得有分有寸,恰到好处。通过二者的质感差异,表现出了特有的个性。这就是天意吧。
细腰,轻盈飘曳的长裙,自由舒展的两臂,芳姿绰约,势如翔云飞鹤,富有生气。一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写的诗情画意。
这就使人联想起了世人皆知敦煌飞天佛。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图画,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敦煌飞天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飞天,在印度佛教中是娱乐神和歌舞神乾闼婆、紧那罗的化身。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句名言,叫做“飞龙在天”。语出《易·乾》:“九五,飞龙在天。”比喻王者得天下,有龙兴之象。孔颖达疏:“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唐黄滔《周以龙兴赋》曰:“一旦飞天,霹破殷辛之国。观夫或屈或伸,非假非真。泽霈六合,恩濡兆民。”
她会带给你吉祥的。要不,许个愿吧!
七、 雏
凤
这是神品奇石“雏凤”,又名“凤之初”。
其目、其眼圈、其嘴、其毛、其色、其身,一似一首无言的诗,且有生命的灵动与质感。若细观其目,会发现尚有一若隐若现的外轮廓线;若细观其嘴的前边,会发现尚有一圈一圈的涟漪,给人“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和欲望,“悠悠心会,妙处难于君说。”
如果说以前介绍的神品奇石“黄河眼”石属于黄钟大吕,那么这件宝物就是小家碧玉。美丽静婉,隽永清新,温润雅致,无出其右者。妙哉!妙哉!佳物难再得也。
梅尧臣《题老人泉寄苏明允》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句;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中有“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句,好是好,但都比不得此物之赏心悦目也。
久睹“雏凤”,不可言说,感觉似有神在。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尤物!
早年的牛顿,坚持科学,坚持唯物主义,在力学方面居功甚伟。晚年的牛顿,却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成了上帝最虔诚的信徒,沦为神学的奴仆。他认为,却坚信行星有序地围绕太阳运转,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美的主宰者。1639年给本特雷牧师的信中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假设。他指出:“行星的现有的运动不能由任何自然原因造成,而是由一个全智的主宰去推动的。“行星的自转不能仅仅产生于引力,而是需要一个神臂去推动它们。”
至此,我,一个无神论者,开始理解了晚年的牛顿。尽管,我依然不同意他的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直到科技进步的今天,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仍然是相当神秘的,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我不知“雏凤”,不知“雏凤”知我否?道,不可道,因其非常道也。既然如此,一任自然去吧。
但愿将来,“雏凤”知我,而我更知“雏凤”。
附:
1.回答“一块奇石到底值多少钱”?网上是这样告诉你的:百万元不算贵,千万元不稀奇,上亿元才是天造神物、奇货可居。石头的价钱,现在才刚刚开始上涨,以后会疯的。当然应该是品质优秀的石头。
跋 数位友人,将千辛万苦之后幸得之宝物,托我鉴赏。赏后,我认为如此尤物,私秘之,不如公之于众也。非独公爱,人皆爱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
。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遂于诸友人相商,征得同意后,刊于此处,以飨同道。虽不能置之几案,但有照片,足矣。谢谢诸位好友。何谓“舍得”?舍,方有得也。敬人者,人恒敬之;为民者,必有好报。此乃天意,只分来早与来迟也。
赏石,是一种人类文化。东方赏石,注重感情、人文内涵、哲理和医疗价值。故曰:石不能言最可人。其美,可养眼也;品石之意,可调心,可增智,可解忧,可激情,可悟世之道也。石,性凉,可疗利欲熏心也。心情郁闷、劳累者,可赏之。欲长寿者,可赏之。欲妙笔生花者,可赏之。注重幼儿教育者,可让幼儿赏之,必有好处也。
赏石,且有常赏常乐、常赏常新、常赏常得之贵处也。
赏石这种文化 ,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尚书·禹贡》载当时各地贡品中就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泗滨浮磐”。
上层社会历来有爱石、藏石的浓厚风气。历代有许多赏石的诗文。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就是反映唐代赏石的。在《太湖石记》中,白居易还记载了好友--赏石藏石大家牛僧孺(封号“奇章郡公”)“嗜石”,对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故事。
宋代米芾是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他不仅因爱石成癖,恭恭敬敬的口呼石丈,对石下拜,而且会相石。据文献载:“米尝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终日不出。”监察使杨杰,“知米好石废事,往正其癖”。在杨杰振振有词地教训米带时,“米径前以手于左袖中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米举石宛转翻复以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左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奇巧更胜,杨亦不顾,又纳之左袖。最后又出一石,尽天画神楼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得径登车去。”呵呵,杨杰没有教育好米芾,却被米芾的奇石征服了。这一“安得不爱”的故事,很逗,说明了爱美是人的天性。
明清两代,赏石论著就明显增多了。明代有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异石论》,张应文《清秘藏·论异石》,万历年间林有麟《素园石谱》等等;清代有沈心《怪石录》,陈元龙《格致镜原》,胡朴安《奇石记》,梁九图《谈石》,宋荦《怪石赞》,高兆《观石录》,毛奇龄《后现石录》,成性《选石记》,王晫《石友赞》,诸九鼎《石谱》,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等。
《纳兰性德词全集.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一作《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是说爱是会变的。但是,人们对于奇石的爱,却是与日俱增的。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外出旅游,神游于物外,寄情于山水之时,不妨操点心,寻觅几块小石头回来供朋友们欣赏,亦人之一乐也。
欢迎朋友继续提供信息(照片要清晰,勿修改)和不吝赐稿。谢谢。
另,以上7方奇石,均属于画面石,采用平面和圆弧式手法打磨。如果是象形石,则万万不可打磨。
(2)
-----------转自 “书法中医”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