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试论白虎汤类的加减证治 (1) 刘渡舟编
(2009-07-01 12:14:31)
标签:
健康 |
第八讲
一、白虎汤
白虎汤是治阳明热证的主方。阳明热证,是指阳明里热炽盛,但尚未敛结成为腑实,热在阳明气分而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表现为表里俱热的一种证候。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比较,腑证可以说是有形之里实,而热证则是无形之里热。因热证之身热来自于里,并非邪在经表,故也不同于阳明经证。
孙××,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其汗出情况,即一身未了,而又出一身,随拭随出,可以目见。因思仲景所说“激滩汗出”证何其似也。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切其脉滑数,视其舌则见薄黄。
辨证:为阳明“热厥”之证,热邪有内闭之危。治当辛寒重剂,以清阳明之热,佐以芳开,以杜邪传厥阴心包之路。
此方共服两剂,则热退厥回,病愈而安。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阳明表里俱热,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特甚,以至“欲饮水数升”的同时,还更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或大渴而脉按之则芤。这说明大热所及,不仅伤津,而且耗气。阴津大伤,无液以滋,故口舌干燥、烦渴不解;元气受损,无以卫外,故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热盛而气阴不足,故脉大而芤。此时若单用白虎汤清热,显然不足胜任,应加人参以益气生津,正邪两顾为妥。
李××,男,52岁。患糖尿病,口渴多饮,饮后复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尿糖阳性、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其人渴而能饮,但食物并不为多,大便亦不秘结.问其小便则黄赤而利,然同饮入之水量比则少。脉来软大,舌红无苔。
辨证:为肺胃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此病当属“上消”。治当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
此方服十数剂,病情明显好转,后以丸药巩固疗效。
林××,女,38
岁。夏日午睡后,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喘,不声不语,牙关紧急。舌苔黄燥,脉象洪大而芤。
处方:白虎加人参汤。
朝鲜白参、知母、粳米各15克、石膏3O克、 甘草9克
三、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论》,用以治疗“温疟”之病。温疟为病是但热不寒,邪气内藏于肾,至春夏而发,为伏气外出之证。因为寒亦化热,故不恶寒而发热,邪从肾出,外舍于其合,故骨节烦疼,时时作呕者,而邪热上并于阳明胃也,其脉如平者,因病非乍感,故脉象变化不大。
治法:清热生津、兼疏卫分之邪。
处方: 生石膏30克
此方仅服一剂,则霍然而病愈。
四、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治疗寒解后,其人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不欲饮食的病证。这个方子是出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炙甘草,粳米、麦门冬七味药物所组成。不难看出,此方是由白虎加人参汤减知母.加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方。方中用石膏、竹叶以清虚热而和胃;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两补气阴而扶虚羸;半夏味辛,以降气逆而治呕吐。
张××,女,25
岁。住××县医院。因患乳腺炎,经手术后而发热在38.5 ℃
一39.5℃之间。西医认为手术后感染,注射各种抗菌素而无效。后用“安乃近”发汗退热,然旋退旋升,不能巩固。因为手术之后,又几经发汗,患者疲惫不堪。证见呕吐而不欲饮食、心烦、口于、头晕、肢颤。切其脉数而无力。舌质嫩红而苔则薄黄。余问医院主治医日:此何病耶?答曰:此乃败血病,不知中医能治愈否?余曰:患者已气阴两伤,尤以胃液匮乏为甚,而又气逆作呕,不能进食,则正气将何以堪?必须清热扶虚,而气阴两顾,方为合法。
▲白虎加苍术汤
白虎加苍术汤,出自《伤寒类证活人书》。这个方子是治疗湿温病的。其证是身重、胸满、头疼、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术五药而组成。此方用白虎汤清温热气分之邪;加苍术以祛温中之湿邪,而能除湿浊之凝滞。《医宗金鉴》在此方中又加茯苓以利湿,值得参考。
此方仅服一剂,则热退痛止而瘳,
▲六、玉女煎
郭××,女,38岁。牙疼龈肿,鼻时衄,心烦口干,欲思冷饮,然大便不燥、小便则黄。切其脉洪大,舌红少苔而干。
▲七、化斑汤
化斑肠是吴鞠通的方子。它治疗太阴温病误用辛温之药发汗,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必神昏谵语。若发斑者,则用此方治之。本方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玄参、犀角、白粳米六味药所组成。吴鞠通解此方曰:“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自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疹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
本方独加玄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愈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玄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源泉暴绝也。犀角咸寒,案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其阳刚之体,主治百毒。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避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