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有身份证的人啊
一个有身份证的人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83
  • 关注人气:4,4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高考作文”:世上没有那么多申公豹和姜子牙

(2013-06-13 09:46:22)
标签:

高考

高考作文

杂谈

分类: 生活没有波澜

 

今年,我们继续追作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13日   T02 版)

    编者按:和往年一样,高考语文科的考试刚刚结束,各地作文题就引发了网络狂欢,有人评论题目出得好坏,有人忙着把作文题编成段子,有些明星还在微博里写起了“微作文”,并因此登上了报纸的娱乐版。

    高考作文之所以年年都是社会热点,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高考科目中,惟有语文,特别是作文是大众都能理解且议论的;二是如今的学生母语表达能力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在痛心疾首之余,更希望通过高考作文这一指挥棒,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学会写作。

    正如一家IT公司的老板经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18岁之前,决定你前途的是数学成绩,18岁以后,决定你前途的是语文能力”。专业技能固然重要,语言表达作用不在其下。

    这也是我们再次邀请中国青年报的优秀编辑记者同写高考作文的考虑之一,希望年轻的学子认识到写作的魅力,同是命题作文,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或风趣,或思辨,或深邃。也想以此提醒阅卷老师,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绑住考生,让以后的学生能将高考写作当成一次心灵的探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此为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甲作文题)

世上没有那么多申公豹和姜子牙

张国(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 《 中国青年报 》( 20130613T02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3-06/13/nw.D110000zgqnb_20130613_4-T02.htm


听闻如今同学聚会,有个段子是不得不提的,特别是室友,见面要拱手抱拳,“感谢当年不杀之恩”。这源于今年复旦大学一名学生疑被室友毒杀的案件。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以至于互联网上有人感慨同学关系变质。


调侃终究只是调侃。惊呼学校成了“杀手培训基地”的朋友,估计照样兴冲冲参加同学聚会。大可不必因为几起案件就作出“同学关系紧张”的断语,进而杞人忧天。几年前,中国政法大学一名老师死于学生之手,一时也是风声鹤唳,“师生关系紧张”的论断随处可见,几年过去了,老师们没有顶着头盔去上课吧?


同窗反目相杀的案例,非独今日的特产,古往今来都不难找到。根据志怪小说《封神演义》,申公豹对师哥姜子牙称得上“羡慕嫉妒恨”,总是变着法儿地搞破坏。另一对同窗结义但斗法不休的老同学是鬼谷子门下的孙膑和庞涓。而大牌学者荀子教出的著名学生李斯和韩非——宰相和才华惊世的贵族公子之间的纠葛,千年来一直使人猜测,真的是李同学妒忌韩同学的才华而害了他吗?


我相信,上述这些同学只是沧海一粟。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同学关系之上的利益色彩几乎最淡,发生剧烈对抗的可能性也应在最低之列。据说,有家机构就“同学关系”做了调查,发现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不满意。不知教师的鼻祖孔子先生有没有在他的三千门生中做过此类调查,如果有的话,相信同样是不满的人很少——书桌上毕竟缺乏利益的土壤;而校园里也没有那么多申公豹与姜子牙。


至于同一调查得出的“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关系就会更加融洽”的结论,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同事、家庭关系甚至两国间关系之中,不同样如此吗?


若要改善同学关系,不妨先从改善教育入手。因为如果教育是乏味的、功利的,培养的学生也会是呆板的、目的单一的。黑白总会占领没有色彩的地方。校园生活缺乏张弛有度的活力,紧张气氛就会随风潜入夜。我们都知道,多年以前,大学生马加爵手中敲死4名同学的小锤子,敲打的可不仅是同学关系的警钟。


诚然,在最不乏青春热血的校园里,如果同学之间没有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不科学”。我仍能记起曾是乖学生的自己咬牙切齿地与一名同学约架但未遂的情形,至于导火索,早已在九霄云外。


一个年轻人频繁追忆过去不免可笑。当我试着回想自己拥有过的同学关系,想不起任何沉重的内容。许多情节都不记得了,但记忆里,课桌上那条与女同桌之间界限分明的“三八线”还在,陪着我午饭时间一起读《傲慢与偏见》的炸蚕豆和炒青椒还在,第一次跟男同桌发火时互相捶的那一拳,好像还在胸口上。我爬树受伤后,背着我上学的同学如今在哪里呢?名字我已想不起来,可你们背着我走进校门的背影,会一直在。


由于生源及学校布局调整等缘故,我就读过的农村小学和初中都已消失。这些年里我不止一次回访过那荒芜的校园、破败的校舍,还有劳动课上同学们一起跳下去挖过粪的旱厕。老师都已离开,同学也各奔东西,奇异的是,在那废弃的校址上,我感到我的母校仍在。


而这,要感谢那些年一起生活的同学。我确信,学校没了,可学校上方的空气是真正的“云存储”——它储藏着我们丰盛的过去。


有朝一日同学聚会,我也会笑嘻嘻地“感谢不杀之恩”,从内心里我们都清楚,真正感谢的,是彼此在最美年华的陪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