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房子正在变“绿”
本报记者 张国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吴昌华不止一次公开描述过自己“未来的一天”。在这位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的设想中,她将住在一座“零碳”的建筑中,自己能够有效掌控全家人对能源的消耗。
但究竟什么是低碳生活,即使是在环保专家、建筑设计师和政府官员集中的场合,也没有人能够说清。5月11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如何在中国推动绿色建筑”是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技术、标准、成本,都不是问题,中国未来建筑主流是绿色建筑。这个判断对吗?”吴昌华提问莅会的嘉宾。
中国绿色建筑推进机构秘书长李澍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做深绿的时代已经到来。”
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中国区能源部经理白路说,自己十年前就在中国市场进行绿色建筑的推广,但当时“没有人能跟我们很好地沟通”。而今天的趋势让她相信:“我们的绿色真的一直会绿下去。”
据白路介绍,她所在的公司承接了上海世博中心的能源效益解决方案。14万平方米的上海世博中心拥有80间会议室和多个大会堂、宴会厅。这座建筑采用了呼吸式幕墙、冰蓄冷、雨水收集、江水源热泵和年发电量近100万千瓦时的光伏电站系统。在这里,一年之中只有大约90天是耗能的。自然的通风照明和太阳能,能够满足大部分能量。
不过眼下,“绿色建筑”距离日常生活依然遥远。第一气候组织中国首席代表贾晓华说,中国的建筑市场在全世界是最大的,但绿色建筑基本没有或者很少。
阻止房子变“绿”的障碍,包括开发商追求短期利益、清洁能源技术匮乏等因素,不过令这些专家担忧的是,目前缺乏一种推进的“合力”。建筑规划师郭咏海指出,单纯的绿色建筑意义不是很大,真正的绿色是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如果你的住宅在城市一端,是绿色建筑,办公区在另一端,也是绿色建筑,但是功能分布不合理,人们在中间穿梭,就未必能减少碳的排放。”
吴昌华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中,政府应承担自己的角色。吴昌华认识很多中国市长,但她还没有遇见一个对低碳经济说“不”的市长。相反,众多市长都来咨询她,“该怎么办”才能让自己的城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低碳城市”。这增强了这位环境专家的信心。
本报天津5月12日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