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本科教育之不同
(2016-07-27 09:21:28)分类: 美国教育 |
英国VS美国
英美两国的本科教育,无论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与学的方式等宏观层面,还是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成绩评定方式等微观角度,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英美教育的差别首先源于各自对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教育理念不同:
英国
英国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充分发挥潜力,保证每个人的能力达到其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未来成年生活的责任心,提高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工作技能,使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英国奉行的是学术金本位的专识教育,专门造就学术人才。
美国
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以发展个人天赋和潜力。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诚实,正直,和有责任心的全球公民。所以美国实行通识教育,注重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专门培养领导者,开拓者和实干家。
因此,英国出了更多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而美国则盛产企业家,政治家,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英美两国教育在本科阶段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两国在本科阶段的学制和课程设置不同
英国
英国的大学实行学期制,一年分为秋季和春季两个学期(semester),主要课程在秋季和春季学期上完,夏季是复习考试季,也有部分课程会留到夏季上完。
英国的本科为三年(苏格兰地区为四年),在课程安排和毕业时间上相对僵硬,每个学生每学期能够修的学分和课程是固定的。
一般说来,每学期每个学生要修满60个学分,按一门课20个学分算,一学期平均要修3门,一学年要修120个学分。三年修满360个学分才能毕业。
美国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通常需要修满120到140个学分才可毕业。
美国的本科通常为四年,可选择直接在某一大学读完,也可先在社区学院读两年,取得准学士学位,再去大学读两年,获学士学位。
大学期间学生自由选课,提前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制度上更为宽松。
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广泛涉猎各领域课程,积累学分的同时,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各项能力。到第三年再确定专业,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2 两国在本科阶段的授课方式不同
英国
英国采用授课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实践为主。英国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即使是资深教授也必须给本科生授课。
教学有大班授课(lecture)和小班研讨(seminar)两种,lecture一般都由资深教授来上,学生人数多至三五百人。Seminar通常由讲师或助教主持。很多教授上完lecture,也会给学生上seminar。
英国的课业很重,阅读量大,强调自主学习,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根本不可能在
seminar上发言或提问,也完成不了组里的项目。就这一点而言,英国的教学方式是世界上最高端、最优质、最重学术的组合。
英国大学最著名的是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每个学生入学后都有一名导师(supervisor),导师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和学术潜能。学生和导师定期见面,既可以探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也可以谈论生活或情感上面临的问题等。学生见导师前需要和导师或系里的秘书提前预约。导师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对学生大三的毕业论文进行把关和提出修改意见。大三有一门课专为毕业论文设计,讲述写作和研究方法。学生需要先完成一个计划(proposal),在导师处通过后才开始写论文
(dissertation)。
美国
美国的本科教育重视小组讨论,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崇尚创新,逻辑推理,和批判式思维,强调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上课以互动、互学、和质疑等方式进行。学生善于自我探讨与反诘,对知识和理论持怀疑的态度,并善于进行批判式思维。老师要做好随时被学生提问的准备,并给予令学生信服的答案。整体上,美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比从小就秉承绅士作风的英国学生强。
3 两国对专业选择和学分转换的要求不同
英国的学生因为在高中阶段就已涉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在申请大学时就已经对要读的专业有所了解,并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后,各个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和学分都是固定的,转专业相对困难。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06届UEA社会传媒学毕业
生,2003年我被UEA录取的专业是欧洲研究(European Studies major)和德语(German
minor)双学位。上完大一上学期,我发现自己对传媒和社会学的兴趣比对欧洲政史课的兴趣更为浓厚,下学期就和导师商量能否转到社会与传媒学专业(Society,
Culture and Media)。恰巧两个专业都在同一个系(Schoolof Political, Soci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大一的很多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
也许因为那一年社会与传媒学专业是第一年开,也许因为我大一成绩还不错,导师允许我换专业,并认可大一修的全部学分,使我直接进入社会传媒专业第二年的学习。因为不想放弃德语,大二时我又去比勒菲尔德大学做了一学期的交换生,辅修语言学和德语。因为是学校合作项目,回来后UEA承认我在德国修的全部学分。
在最终毕业成绩的核定中,因为德语分数很高,为我拉了很多分,使我拿到了一级荣誉学位。我很幸运,可以最终换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顺利地转了全部学分,不仅没有浪费时间,还收获了做交换生的很多益处,并尝试了很多科目的学习。但我也很遗憾,不是每个学生
都会这么幸运遇到这么开明的导师和学校,很多在英国读书的学生中途要换专业,学分是不可以转的,必须重头学起。这一点上,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就有更多的优势和自由度。
作为英国教育的一大亮点,起源于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经济课程(PPE),突破了英国传统教育的局限,跨越三大社会科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政界领袖和文人,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大学认可和引进。课程设置紧凑,容量大,要求高,需要学生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美国的耶鲁,宾大,杜克以及波莫纳等
大学也都相继开设了PPE课程。
英国越来越多的跨学科课程(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是为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而开设,也是英国向美国教育看齐的一项标志性举措。即便如此,沿袭了几百年严谨治学作风的英国大学仍严格控制学生选修课程的种类,学生还是只能在十分有限的几个相关学科院系内选课,选课灵活度远不及美国。
本科阶段美国教育区别于英国的又一大特色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的开设。核心课程要求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基础领域选课,培养学生综合学术能力,以避免教育过于职业化。
以哥伦比亚大学首屈一指的核心课程为例,设置在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里的核心课程最初起源于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这门课,如今发展成包囊科学新领域
(frontiers of
science),大学写作,文学、艺术、音乐共六大科目的独立课程。学生必须满足该课程在科学、外语、体育和全球核心课程的所有要求才能毕业。
有趣的是,哥伦比亚学院规定,该课程的所有学生必须通过一项游泳测试才能获得本科学位。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更为人性化,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核心课程为代表的文理教育是美国本科阶段最为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和目标最好体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特点和特色。
学生在面临去英国还是美国读书的问题上必须谨慎。英国的大学学制短,课业重,学业上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很不容易。美国的大学学制较长,但课程较英国相对轻松,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氛围活泼,可能本科四年的学习会是今后人生中最为怀念的一段时光。
自从2006年美国签证政策对中国的高中生开放以来,去美国读书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去其他国家的学生总数。
有观点认为,英国大学的教学质量是世界最好的,英国重视本科教育,在该阶段的教育质量胜过美国;而美国大学的优势在研究上,重视研究性强的博士教学,对本科、硕士的重视普遍不够,因此美国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学分认可和转换,以及授课方式都更为自由灵活。
也有观点认为,英国太重视专才教育,忽视了全能人才的培养,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上做的不够,太注重学生的学术潜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全球公民应
有的综合能力和责任感。
而我的观点是:我所流连的英伦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古老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我所神往的美国充满了自由与挑战,未知与无限可能引人入胜。不要把美国的通识教育妖魔化,也不要把英国的专识教育边缘化。在如何选择英美两国的教育时,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思考,比如学生的专业方向,个性发展,奖学金及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和空间等等。
原文转自《我们》,作者Angelica
Liu
前一篇:四大名著,万千悲喜,终归一悟
后一篇:哈佛大学本科申请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