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品 珩 故 居

标签:
杂谈 |
生平:吴品珩(1857—1927),字佩葱,又字韵玱,号逸园,晚年号定农。东阳白坦人,出身书香之家,年30登清光绪丙戌科(公元1886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历职左参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后加正二品衔,简任湖北荆宜道,兼荆州钞关和宜昌、沙市洋关监督。因政绩卓著,升任安徽省按察使,再迁安徽省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政务厅厅长,护理浙江巡按使,1915年辞职回藉,从事公益活动之余,悠游林下,以诗酒自娱,留下不少书法作品。吴品珩有记日记的习惯,名曰《逸园日记》,内有戊戌政变时的所见所闻,时吴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章京,所记内容客观真实,字里行间无政治倾向,现部分日记被私人收藏。
城堤的工程款,作为冬防工程之用。
白坦人称之为“大脚婆”,而且她也不许孙女辈缠足。性颇贤淑、开朗,其夫家居后,曾劝其少问政治,多做一些公益的事。辛亥革命爆发时,吴品珩正在安徽布政使任上。其时他正在病中,安徽通电响应起义时,他就督促下属把文书挡案一一点交清楚,返回东阳故藉。他把自己的号改为“定农”,准备潜心田桑,终此一生。
吴品珩出生地在东阳市巍山镇白坦二村,宅名“务本堂”,典型的清中晚期建筑。木雕、砖雕、石雕装饰极其华美。199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宅总体布局呈横向发展,由三条轴线组成,务本堂居中,菊壮厅、三立堂分别左右。每条轴线间以小弄,两端设院门,中轴线门楼后廊及后进的前廊设边门,与左右轴线相通,形成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大院落。中轴务本堂是公共性建筑,前院天井元宝形,上层构成走马楼。正厅为敞厅,有林则徐题的堂匾。明间两缝七驾抬梁前船蓬轩后单步廊,边缝穿斗与抬梁混合。后堂明间设楼井,俗称“鸡笼结顶”(见龙即登)。院落内木构架采用木雕装饰,牛腿等木饰件的人物均寓有戏曲故事,采用镂空雕法工艺精湛。窗饰木雕采用“西湖十景”图案,别具一格。墙体采用石刻、泥雕装饰,角门门楣上有题字多幅,其中有一幅是“诗书稼穑”,体现出吴品珩祖上的治家理念,也可看作是吴品珩苦读成材的座右铭。吴品珩出生至1913年县城新居建成前都住在这里。
1913年新居建成。新居位于东阳市吴宁街道西金泽巷,离原东阳市政府仅百步之遥,由4幢大小不等的宅院加上一个后花园组成。南面第一幢房子是一座洋房,其次是一所东西南北对称的走马楼,所谓“走马楼”就是楼上能够溜马。马的身材高大,一般楼上的走廊容纳不下,即使能够容纳,如果不是四面环通的话,马也不易掉头。所以这座房屋楼上的层高较高,人在上面毫无压抑之感。楼上的木栏杆全都是罗马柱。四四方方的天井都用石板铺就,大而明亮,排水系统科学合理,雨止即干。走廊外的柱子全为方形整齐划一。所有的门窗都用上了线条。此房之西,原有一幢房子,后来被拆建作厂房。此房后面,隔了一条鹅卵石小道,
分列着两幢房子,都是四合院模式,材质和建构方式与走马楼相同。鹅卵石小道之东,建有一门,3块条石叠就,没有任何花边,极尽简洁。门额上嵌有一石,上题“逸园”两字。现存3幢房子,全部砖木结构,外墙是红褐色的沙灰墙,(东阳不产石灰,石灰要从百里之外的诸暨雇人工挑来,故砂灰墙的建筑成本高于砖墙,但砂灰墙的隔热、隔音和防盗功能都比砖墙好,限于建筑成本,仅为富贵人家采用。)一二层之间的墙面上特意做了砖砌线脚,屋檐下也做了具有西方风格的线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