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 品 珩 故 居

(2009-09-18 08:16:58)
标签:

杂谈

 

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生平:吴品珩(1857—1927),字佩葱,又字韵玱,号逸园,晚年号定农。东阳白坦人,出身书香之家,年30登清光绪丙戌科(公元1886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历职左参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后加正二品衔,简任湖北荆宜道,兼荆州钞关和宜昌、沙市洋关监督。因政绩卓著,升任安徽省按察使,再迁安徽省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政务厅厅长,护理浙江巡按使,1915年辞职回藉,从事公益活动之余,悠游林下,以诗酒自娱,留下不少书法作品。吴品珩有记日记的习惯,名曰《逸园日记》,内有戊戌政变时的所见所闻,时吴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章京,所记内容客观真实,字里行间无政治倾向,现部分日记被私人收藏。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晚清时期官场腐败,贪赃枉法,媚洋惧外成风。吴品珩“出污泥而不染”,清正廉洁,风骨硬挺,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他在任荆宜道兼荆州钞关、洋关监督时,荆州有条万城堤,保障十数州、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该堤所需之堤工一向支用公款。每任知府往往每年按例从这笔款项里抽出白银1000两馈送给荆宜道道台,吴品珩一上任,这银子又送来了。他严厉拒绝说:“道台得到了这千两纹银,就是从水堤上挖去了千两纹银。这是一种危害人民的陋习,必须革除!”遂把这笔钱归入荆州万

                                               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城堤的工程款,作为冬防工程之用。

       荆州钞关以委员担任征收常税,办事就以钞关行文执行。他知道这里流弊很多,就着手整顿税收机构,其中一条是关税人员本身不得吸烟(此处指鸦片),随之革除吸烟者6人。并严厉训导钞关税收人员不得再有宿弊出现。此外,钞关的税收,一向以“钱”缴纳,以“银”上交。因为制钱与银的比价官价和民间实际流通的有所不同,所以收入是百分之百,上解时往往只需十之八九。从中经办人员可以得到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差额来进行分肥,主官可得大头,他到任之后就以每日实际税收之铜钱报表为依据上解国库,从此,这一流弊也就革除了。

       洋关的税收人员一贯把税收所入全部存入商号,到一定时候把这笔钱的利息取出来纳入私囊。当他接到朝廷在清理财政的诏令后,不论钞关、洋关,所有税收及利息全部上缴国库,种种贪污中饱行为,就此杜绝了。

       鸦片战争后,在荆州设有一个天主教堂。教堂的神父对教民的偏袒十分严重。历任以来的道、府、县官和关卡人员都十分畏惧他,所以对教民的犯罪行为往往宽纵不敢过问。吴品珩到任以后,对教民和其他百姓的不法行为同样惩处,不怕洋人的干涉,平息了民愤,维护了主权。

       吴品珩的政绩也得其续妻的“内助”之力。这位一品夫人出身满族旗籍,与王室有血统渊源。满族无缠足之陋习,所以她被

                                              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白坦人称之为“大脚婆”,而且她也不许孙女辈缠足。性颇贤淑、开朗,其夫家居后,曾劝其少问政治,多做一些公益的事。辛亥革命爆发时,吴品珩正在安徽布政使任上。其时他正在病中,安徽通电响应起义时,他就督促下属把文书挡案一一点交清楚,返回东阳故藉。他把自己的号改为“定农”,准备潜心田桑,终此一生。

吴品珩出生地在东阳市巍山镇白坦二村,宅名“务本堂”,典型的清中晚期建筑。木雕、砖雕、石雕装饰极其华美。199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宅总体布局呈横向发展,由三条轴线组成,务本堂居中,菊壮厅、三立堂分别左右。每条轴线间以小弄,两端设院门,中轴线门楼后廊及后进的前廊设边门,与左右轴线相通,形成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大院落。中轴务本堂是公共性建筑,前院天井元宝形,上层构成走马楼。正厅为敞厅,有林则徐题的堂匾。明间两缝七驾抬梁前船蓬轩后单步廊,边缝穿斗与抬梁混合。后堂明间设楼井,俗称“鸡笼结顶”(见龙即登)。院落内木构架采用木雕装饰,牛腿等木饰件的人物均寓有戏曲故事,采用镂空雕法工艺精湛。窗饰木雕采用“西湖十景”图案,别具一格。墙体采用石刻、泥雕装饰,角门门楣上有题字多幅,其中有一幅是“诗书稼穑”,体现出吴品珩祖上的治家理念,也可看作是吴品珩苦读成材的座右铭。吴品珩出生至1913年县城新居建成前都住在这里。

                                       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吴品珩拿定返回故藉的主意后,即在东阳县城置办房产。

1913年新居建成。新居位于东阳市吴宁街道西金泽巷,离原东阳市政府仅百步之遥,由4幢大小不等的宅院加上一个后花园组成。南面第一幢房子是一座洋房,其次是一所东西南北对称的走马楼,所谓“走马楼”就是楼上能够溜马。马的身材高大,一般楼上的走廊容纳不下,即使能够容纳,如果不是四面环通的话,马也不易掉头。所以这座房屋楼上的层高较高,人在上面毫无压抑之感。楼上的木栏杆全都是罗马柱。四四方方的天井都用石板铺就,大而明亮,排水系统科学合理,雨止即干。走廊外的柱子全为方形整齐划一。所有的门窗都用上了线条。此房之西,原有一幢房子,后来被拆建作厂房。此房后面,隔了一条鹅卵石小道,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分列着两幢房子,都是四合院模式,材质和建构方式与走马楼相同。鹅卵石小道之东,建有一门,3块条石叠就,没有任何花边,极尽简洁。门额上嵌有一石,上题“逸园”两字。现存3幢房子,全部砖木结构,外墙是红褐色的沙灰墙,(东阳不产石灰,石灰要从百里之外的诸暨雇人工挑来,故砂灰墙的建筑成本高于砖墙,但砂灰墙的隔热、隔音和防盗功能都比砖墙好,限于建筑成本,仅为富贵人家采用。)一二层之间的墙面上特意做了砖砌线脚,屋檐下也做了具有西方风格的线脚。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据吴品珩的孙子吴郁琳说,他听父亲说过,这些房子曾经有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他小时候就住在这里,百叶窗、线

                                            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条门等都是当时的稀罕之物。

       吴品珩在北京当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应该接触过许多外国人,对西方建筑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客居北京多年,对北京四合院更是了如指掌,他的这座故居不但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而且引进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这在东阳这个南方小县城里是绝无仅有的。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日寇的特务机关所在地。解放后,是县大队关押犯人的地方。后来所有的房产全部作了东阳酒厂的厂房。

 吴 <wbr>品 <wbr>珩 <wbr>故 <wbr>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