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坐之际,想起第二次去广孝寺从润心草堂带回的几本书还没浏览,顺手拿了本最薄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他也罢了,唯看到《般若波多蜜多心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一句,意与心会之际,其感觉妙不可言。
其实我的博客音乐里就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首歌,但平常听时并未特别注意歌词,更多是喜欢乐曲和歌声的清灵。这一瞬间,千般闪念,意象万千,复归一元——自己在心中颔首称道“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可不是么,为什么担心,皆因心有所系;为什么烦恼,都从障碍处来;爱恨情仇,贪嗔痴怨,无不是因为有需求,有欲望,有“挂碍”。没有了挂碍,也就没有了这些“恐怖”。所谓“无欲则刚”,“无欲品自高”系出同理。
想到那个故事:二十多岁的儿子出家了,父母不舍,恳求一智者,支招:让他有所牵挂。于是父母经常捎信儿,哪天家里发生什么事儿,父母的健康状况等等。儿子从逐渐增加探望的次数到最后终于彻底回家,因为禁不住那份牵挂。
想到《红楼梦》中的警幻判词“宿孽总因情”,纵使孽缘,也是有情因,不相干的人自然不会有牵扯,“不是冤家不聚头”更直白了。难怪宝黛闹别扭,贾母一句“两个小冤家”说得二人低下了头,默默思索,心中应是有些窃喜的。而后来贾宝玉出家,不正是没了林黛玉这个根本的牵挂,才能真正放下,去“把芒鞋踏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想到人有诸多病症,也不过是由于“心有挂碍”,这也是为什么医药去了病象,拔不去病根之故。俗话“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亦指其意。
想到这世间的纷争繁琐,也莫不是俗务挂碍,但只要自己持着平常心,有超脱的境界,挂碍也就不构成阻挠和障碍了,没有恐怖,即没有不当的虚荣、贪求等俗心,把事情做好,自然有应得的结果。我自己概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确实当如是。
会意般若经,妙哉悟空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