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逝者如斯”,转眼间,回国的日子就快结束了,我又将飞往英格兰。
回来的心情宛转千回,从初到北京机场就不太适应的灰蒙蒙的天空,污浊的空气,到处人山人海的喧嚣,人车混杂的交通……回到郑州,满目大片重建中的都市村庄,新建的却毫无新意的楼群,常有坑洼的街道……而渐渐地,亲友故人的热情,便捷的服务,蓬勃发展的势头……很多积极的因素也使我振奋,我自觉地调整适应着,到了离别之际,一切又都化作依依思念。甚至平日那令人厌倦的悠长叫卖,小商贩大声的讨价还价似乎都充满了勃勃生机,而使我念念不忘的那原本满街一围粗的梧桐树被砍掉而代以似乎总也长不大的小树苗那种愤愤不平,也换作对淹没不住的春天的气息的欣赏。
法国思想家、欧洲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艾尔.卡蓝默的中国印象: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这些发展中的、超巨型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对欧洲人来说是非常乏味的,显示的是技术的能量,却是没有灵魂的、非人居住的外形,让我不喜欢。不过让我感动的是,就是在这样看似没有灵魂的城市里,去有着生机勃勃的中国人的生活。
对此,我有同感,甚至更深切。作为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我还始终没有什么享受的感觉,因为烟尘,空气,水质……因为我的童年是生活在一个环境很美好、自然、纯净的地方。在英国的家,环境和我的童年居住地很相近,所以我直接就能够适应。因此我深知,作为一个长期居住的人,必定比一个走马观花的访问者、旅行者有着更为广泛、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也许我今日的依依别情,是因为即将离去,但是所有的不美好也不能成为不归的理由,因为我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那些小树终将长大,而不会再无故遭到乱砍乱伐。而“生机勃勃的中国人”也会建设出有灵魂的、令人欣喜的城市。
挥手自兹去,我还将回来。希望来年的春天能听到更多的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