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知语法概论-论识解

(2012-05-27 08:25:18)
标签:

杂谈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章,论识解

认知语法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体验哲学),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

“意象”这一术语本来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至人们在对外界事体感知体验过程中形成的抽象表征,可较长期的存留在人脑中。Langacker 以此来指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目的可从不同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显不同焦点、以不同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形成一个概念、语义机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语义值与特定的解释方法密切相关,语义在本质上具有主观意象性19115)。

意象图式是基于体验、先于概念和语言而形成的抽象构造,是由认知能力形成的框架模型,有的学者认为意象图式比意象更为抽象,更具普遍性,。。。。。。。。

Langacker991420005)从五方面来描写“识解”:

一、详略度(specificity

不同识解的形成于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密切相关,人们可从不同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来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此法可用在词汇层面、语句层面。

二、辖域(scope  

辖域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配置,至少应包括基体(base,一个述义所参照的辖域基础)和侧面(profile,被突显的某一部分)。辖域与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语义域(semantic domain)基本相当,可置于一起论述。

认知语法在描写词语意义时用“认知域”来代替传统的意义特征,将意义视为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认知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内在的、连贯的、凝聚在一起的范围,可基于其上进行语义描写。

认知域分为基本认知域和复杂认知域。基本认知域包括:三维空间、时间、嗅觉、颜色、触觉、感情等;复杂认知域(复杂认知系统,具有百科性)具有程度性、抽象性,如象棋规则、亲属关系等。我们可以假设,基本认知域是人类概念化过程的出发点,在这一基础上,人类通过认知能力和方式逐步形成了许多其他的间接的、抽象的、复杂的认知域,可称为“概念复合体(conceptual complex)”。一个词项可唤起一系列的认知域作为意义的基础,展现出词义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辖域分为:最大下雨(maximum scope)和直接辖域(immediate scope)。前者指整个视野中的内容,或一个表达式所能激活的最大内容;后者是最相关、最邻近的概念,相当于“舞台表演区(onstage region)”射体和界标是其主要参与者。此法可用在词汇层面、语句层面。

“直接辖域”与“详略程度”有关,这一概念具有认知上的现实性,许多语法构造与此有关。

三、背景(background

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来作为基础,这即为“背景”。在隐喻中,源域提供了分析理解靶域的背景。另外一种背景是语境,它是语言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信息。

四、视角(perspective

视角指人们对事体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着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视角的选择与“背景”、“突显”密切相关,它们可用来解释词类划分、基本句型、言语事件以及所有格、隐喻、主语-宾语、主题-述题、前指、时态等现象。

Jackendoff1990189)认为不同的前景化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动词语义关系。

五、突显(salienceprominence

人类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这就是形成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在认知语言学中,突显是划分词类、分析句法等的主要依据之一,语法构造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应,而这个概念化过程是受注意力原则制约的。突显的参与者,特别是实施者,则为分句的主语;不很突显的参与者就成为宾语或其他成分;动词的选用要与主语和宾语的选用相协调,并能记起所欲表达情景的场面;地点、时间以及其他相关因素需要描写时可以用状语来表达。尽管语言可提供不同的语言技巧来表达潜在的“注意点”,认知结构和原则的基础还是共通的(Ungerer & Schmid 1996280)。

Langacker198711819915)区分出两类不同的突显:1)侧面和基体(profile-base2)射体和界标(trojector-landmark)。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