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村杂咏八首

标签:
杂咏 |
分类: 诗-古风犹存 |
一、中秋国庆
六十华诞同欢庆,年年中秋共月明。
纪念历史沧桑路,天安门前大阅兵。
山河永存英雄泪,明月遥寄中华情。
写于己丑八月十一夜,是年八月十三,明月将圆
之时,恰逢国庆六十周年。
2009中秋,粤
二、抚艾吟
龙眼如豆蜂声藏,箬叶渐稀稻未黄。
临木听蝉非槐柳,望枝闻雀少桐杨。
煮粽唤与妻小品,千里难送父兄尝。
野艾郁郁无人采,门前空空忆旧堂。
记忆中,这窗外的龙眼的果枝,像极了故乡的苦楝。荔枝正如青的枣,未红,芒果此时也有这般大小,奕奕地挂在枝头。附近有几株看似一样的黄皮树,一棵甜,其余酸涩难咽。而这里还有许多树,至今不知其名。一楼之隔的菜园本是荒地,妻子去年种的箬竹,我竟没有过多地留意,今已作了粽叶,糯豆相融之间,是冰柜里冷冷的卖品无法具有的醇香。只是,那些高粱叶的甜粽,已多年不见。屋后是一大片剪枝憩园的杨桃林,此季无果。前日,在这园中,寻到了艾草,有些浅瘦,却是记忆中的味道。昨天,雨过复晴,带科儿又去看,抚艾长忆,终未采,大概,是门上无处可插的缘故吧;已非昔时瓦檐下的家门。
2011年6月6日,辛卯端午,南粤客村。
http://s6/bmiddle/60271c38ha51fac467115&690
http://s16/bmiddle/60271c38ha51faf5bc58f&690
三、六月初六过羊城八景之天河飘绢并序
六月初六过羊城,登楼北望问苍穹。
天河扶梓听水者,可记瓦房初啼声?
天河今日不飘绢,玻璃楼台失雪泉。
阶前一棵垂须树,彩珠奕奕红黄连。
南阳苦楝应形似,青若织女断锦前。
凡鹊将赴为七夕,牛郎远随今未还。
他日羽桥忍泪笑,愿有秋云捎尘函。
儿女奉珠牵娘手,替戴云鬓指人间。
辛卯夏,2011,粤
http://s7/bmiddle/60271c38ha7f3c28c0c46&690
四、客村杂咏
昨夜秋虫对窗鸣,醒来疑是旧时庭。
竹风晨雀歌如夏,墙外桂圆枝已空。
南粤十秋月独随,中州千里共此辉。
唐河秋洪曾孤渡,沿海混迹远霓虹。
离人远乡街头顾,车急路高楼上行。
江水难咽名泉贵,幸得村西有泽峰。
屋后杨桃遮十亩,地商久窥欲来征。
新厂扬旗两里外,只等铁柜海上来。
黄箱轻货汇率涨,无班可加劳工愁。
出口勤检胜进口,商色熏染蔬米油。
茅屋雨麻悲寒士,柏下伤材难为用。
常怜古贤望阙苦,今对百业愿归农。
梧桐明溪今何在?白云蒲涧风可清?
五桂山下存此志,心如明月世事明。
2011年中秋 南粤客村
【注释】
1、唐河:河流名,在河南南阳东部。
2、铁柜:指集装箱。
3、黄箱轻货:指某些代工生产的出口商品,外包装多用瓦楞纸箱。
4、“茅屋”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雨脚如麻未断绝”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此句化用。
5、“柏下”句:杜甫《古柏行》有“古来材大难为用”句,此句化用。
6、梧桐明溪:深圳河旧称明溪,发源于梧桐山。
7、白云蒲涧:在广州白云山。《广州记》载“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
8、五桂山:山名,在广东中山市。
五、谒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步古律自咏
商厦欲遮高岗碑,百阶沉步望千回。
虎门滩上治鸦片,珠江口外敌舰围。
三元里庙赴义勇,牛栏岗下驱英贼。
故防新港霓城外,铁柜向洋烟岸堆。
国货贴牌开厂处,农工聚散意何归?
丝弦陶曲曾独韵,轻歌眩乐今效谁?
榕须眷土壮根柢,何怨咸风摇蒲葵。
柏道空接园外景,深街攘攘乱车飞。
2012-2-8 南粤客村
【注释】
1)铁柜:指集装箱。
2)榕须:榕树枝的气生根,呈须状,
入土可成根柱。
3)贴牌:指代工生产非自主品牌的商品。
http://s1/bmiddle/60271c38gb8ea27facb60&690
http://s8/bmiddle/60271c38gb8e9eba98647&690
http://s8/bmiddle/60271c38gb8e9f5d8d2f7&690
六、壬辰岁初祭社稷碑步古律作
村中有古碑,社稷刻为铭。
见字执香火,立身仰树蓬。
南国多幸木,北客不知名。
叶如故乡柳,雪远亦青青。
此偏地碑,浅露于低岗东南,亦此向。早先,碑前有残缺的瓷像,年前无踪,便见了字;或许,竟是我数年的漠视。我倒是伫立过它的树前;叶间有蝉声,枝头更多雀影,不因它来,却一起为它遮挡过世间的风雨。是一棵相思树。
2012年2月
七、夏夜过羊城步古律作
车慢如牛塞大城,路人蜂涌暗华灯。
衣摊十里通昏野,靓女满街睇不赢。
异客芸芸肤如酱,万商济济发有棕。
繁华咫尺隔窗远,但过喧嚣未惹声。
经此回客村作。
2012-5-8 粤
【注释】
1、野:郊外。
2、靓女:漂亮的女子,广东等地方言。
3、睇不赢:看不过来。睇:看,读tái,粤语发音。赢:来得及。
八、俚歌·打工难
君说打工苦,君道打工难。
早年沿海兴,挑女又嫌男。
工厂仗加工,工人靠加班。
奈何潲水油!快餐三两元。
租房恐撬门,乘车怕抢钱。
暂住三百文,无证抓去关。
君说打工苦,君道打工难。
如今底薪涨,不抵工时减。
在粤说江浙,换厂如换衫。
苯镉毒怎料!哪知正己烷!
进厂挣俩月,辗转揾工钱。
社保买又退,不知何处安。
君说打工苦,君道打工难。
出门流水线,在家几亩田。
歌舞一夜富,工耕半生寒。
身困心不定,主雇各敷衍。
节假车票贵,惜钱家少还。
老幼远难顾,去留两作难。
2012-6-25
【注释】
1、三百文:方言,三百元。文:读mēn,方言,表示货币单位,同圆、元,或块。
2、揾工:方言,找工作。揾,读wén。
3、苯镉句:
后记:月初,去几地工厂,皆有听闻看电视难,甚至竟无电视可看了。数字电视有了,民工的电视歇了,楼顶的“锅”多了。在数亿农民三十多年来城乡徘徊的人生际遇中,又添了一种愁怨何诉的无奈,和辗转困顿的沉重。某地“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目的意义”之一曰:“满足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的迫切需要。”更有与此一致的宣扬:“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然而,至少,对于2亿多外出打工者而言,这种需求并不见得就怎么地迫切,从某些网站论坛上的言论看来,也是如此,比如天涯社区论坛。即使,这个论坛的某些言论也难免过于天涯,但是,离现实的距离,还不至于远过一些对叶描花的长篇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