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潭柘寺

标签:
历程阿弥陀右手谐音情形 |
分类: 学佛随感 |
早就听说北京有一座最古老的禅宗禅院,千年古刹——潭柘寺,一直想浏览一下,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再去潭柘寺的路上,走了近四个小时,先坐地铁,在乘公交车上山。只见山路弯弯盘旋向上,青峰叠嶂,绿树环抱,偶尔能看见坐落在山沟里的楼房排排耸立,低矮的村落在丛林的深处一闪而过。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寺院初名“嘉福寺”,后康熙皇帝又赐名“岫云寺”,因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民间又流传这样的谚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故改名为“潭柘寺”。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建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周围有九座山峰,回龙峰、虎巨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九条巨龙捧护中间的宝珠峰。殿宇随山势高低错落,布局巧妙,一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自然环境极其优美。潭柘寺主要以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风景构成,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老虎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建筑景点相衬,还有名花、翠竹、古树点缀其中,使整座庙宇更加诙谐馥郁。
潭柘寺从建院时起,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毁灭、兴衰、复建,一代代皇帝的足迹,一朝朝功业伟绩,一段段历史遗留的伤疤,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使得潭柘寺有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提起谭柘寺,门头沟的很所老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唐代武则天皇帝通天年间(元年696年),当年华严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华严经》以为净业,在他诵经时,满城的人都能听到这美妙的禅音,就像在自家的庭院当中一样。当时很多信徒非常崇敬华严和尚,虔诚的捐助善款,劝其在幽州开山立宗。
华严和尚正有此意,便去找幽州的都督张仁愿。说明了来意,想求一块建寺之地。张仁愿对这个华严和尚早有耳闻,几分敬重,不紧不慢地说:“和尚想要多少地,地址可曾选好?”华严和尚一听,有了一点希望,就把张都督带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指着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说就这里。张仁愿想了想,这两块地我不好擅自做主,还是找他们本主来商量一下再说吧。
回到城中,都督命差役叫来姜、刘两位地主一起协商,两位地主一听本不想给,但又不好驳张都督的面子。于是两位为难地说:“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了我们以后就没有饭吃了。”华严和尚知道他们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财主,良田无数,也清楚他们的心思,便小心的从包里取出平时盖自己铺团的毯子,恭敬的对二人说:“不多不多,两位施主可否割这一毯之地与我?”两位财主一看只有这巴掌大的一块毯子,相视一笑赶忙答应了。又怕和尚反悔,就请都督张仁愿做中间人。
华严和尚一见时机成熟了,就把手中的布毯向空中一抛,只见布毯在空中向四面延伸,越来越大几乎遮住了太阳,还是迟迟不落,把在场的众人惊得目瞪口呆。两位财主赶忙跪拜在华严和尚面前,不停的喊:“够了够了!请大师慈悲,不要让它再大了!”华严和尚窃笑的看了二人一眼说声“落”,于是毯子飘忽忽的落了下来,一下盖住了好几座大山。张都督看着两个惊魂未定的大财主道:“这一毯之地就让与华严师父,二位可不能反悔。”二位那见过这些,他们觉得太神奇了,心想这小和尚肯定是佛萨转世,那还敢说个不字。
于是,华严和尚就在已经破落的嘉福寺旧址为中心,修缮殿宇,扩建寺院。寺院后山有两眼圣泉,名为龙泉和泓泉,两股泉水在后山的龙潭交汇而下,经寺院一路向南奔流,解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因此华严大师将此寺命名为“龙泉寺”。当时民间广泛流传华严大师以一毯之地建寺的故事,都私下称此寺为“毯遮寺”,后经多年就逐渐演变为“潭柘寺”了。华严和尚持戒精修,后来成为了潭柘寺一代祖师。
潭柘寺的山角牌楼,四柱三门雕梁画栋,上嵌黄色的琉璃瓦,醒目耀眼。顺着边上的步道上去,就能看见掩映在丛林中的各式古塔,错落有致。这些上下塔林的形成,集结个每个朝代不同的造塔风格。有石经幢式塔,方形单层浮屠式塔,密檐式砖塔,金代公长老塔,元代妙严大师塔和覆钵形藏式石塔等组成。塔林是潭柘寺历代高僧的安息之地,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墓塔群。其形态各异,端庄肃穆,是古代造塔建筑艺术的精华。各代高僧大德飘然世外,他们与青山古木百鸟为邻,听晨钟伴木鼓,安享世间的极乐之地,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顺着斜坡的登山路往下看,在一个清幽的院落里,只见一棵白皮松拔地而起,白白的枝干散发着清澈的光芒。白皮松独孤的在庭院里悠然的生长,不枝不蔓,与世无争,随遇而安,而能绿满人间。这很符合佛学的自身修养。
潭柘寺三门四柱门亭前有两株古松,一株盘龙松,枝干茂密,挺立延展。一株卧龙松,底干倾斜枝叶横向伸展,与其它几棵松枝相拥,遮住了门亭的牌坊。穿过门亭来到“水在云端”的古屋前,有几只鸽子正在觅食,两位游客不停地抛撒食物,鸽子不紧不慢的衔着,又不时的抬头看看,好像在和他们打招呼,谢谢他们的美食。
潭柘寺的山门青砖灰瓦,三删门边由白色的汉白玉镶嵌,花纹细腻,古色古香。门前有一座石桥,叫怀远桥。桥下清泉自西向东缓缓流过,石桥的两边用铁管支起一个平台,上面摆放着用花盆饲养的荷莲,碧绿的荷叶衬着红色的古寺围墙,把山门装扮的古朴清幽。山门的正上边有一块匾,白底蓝字镶镀金花边,是康熙皇帝御赐的金匾,上面写着“敕建岫云禅寺”。
走进寺门就看见天王殿前香烟缭绕,恭拜的人很多。香都是寺内免费赠送的,香案的边上立一个功德箱,你可以请三只香,然后随喜功德。香炉的前方供奉着形状各异的莲花灯,明亮的灯光闪闪烁烁,昭示着佛法不灭的光辉。天王殿的正中供奉着含笑而坐弥勒菩萨,两侧是各护一方的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后门供奉韦驮护法。一旁的月亮门里有苍翠的竹林、假山、石栏,里面是一处清雅的小院。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为壮观华丽的殿堂,是古建筑中高级的木结构重檐庑殿试。面阔五间,殿顶覆以黄色琉璃瓦,下层檐是绿色琉璃瓦剪边。两层檐角均挂有风铃,上下檐装饰有斗拱,上层是圆形,下层为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大雄宝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chi)吻,是元代精美的遗物。鸱吻是龙王第八子,建于屋顶是驱邪消灾的吉祥物。相传,康熙皇帝第一次走访潭柘寺时,抬头仰望发现鸱吻跃跃而动,大有凌空欲飞之势,于是康熙皇帝赐一条“镀金剑光吻带”将其锁住。殿顶的四条戗脊上的戗兽十分精美,依次为龙、风、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ni)、押鱼七位神兽,均有行水灭火之功能。
大雄宝殿正门上方,悬挂一副黑底金字四周镶金龙戏珠的横匾“福海珠轮”,是乾隆皇帝的手书。下面门柱上有一幅雍正皇帝留下的名联“鷲(jiu)岭云闲
潭柘寺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当中,左右房舍对称布置,整个建筑群体规格严整。在中轴线最顶层的阁楼建筑,木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昆虚阁,下层是毗卢阁。
在毗卢阁殿前两边各有两株古树,东面的两株银杏树叫帝王树,西面的两株沙罗树叫配王树。
银杏树,树体高大,粗壮挺拔,枝叶茂盛,是唐代种植的。树的四周用大理石围栏围成八个方位,上面系满了祈福的红丝带、锦旗和祈福牌。站在树下向上仰望冠绿高达30多米,几乎遮住了顶部的阁楼。游客不停的用手抚摸着树干,希望能沾点好运。
古老的沙罗树,是在辽代时配植的,是非常珍贵的树种,也称七叶树。树形优美,花果奇特秀丽,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之一。因为佛祖释迦摩尼在沙罗树下打坐开悟,所以被人们传为佛教的圣树。
毗卢阁西面石阶下有一株百事如意树,树下方有一个铁丝网,网上系着铜锁蝴蝶结和刻上名字的吉祥结。为什么叫百事如意树呢?是因为柏树、柿子树两颗不同种类的树长在了一起,所以取柏柿的谐音叫百事如意树。百事如意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们就像一对情侣相伴而生,紧紧相依。秋末冬初,柿子成熟之时,游人如期而至,观树祈福。
毗卢阁内供奉“五方佛”,也称“五智如来”。中间的一尊是表示“法身佛”的“毗卢遮那佛”。东侧的第一尊佛是表示“福德”的“南方佛”,第二尊是表示“觉性”的“东方阿闍佛”。西侧的第一尊佛是表示“智慧”的“西方阿弥陀佛”,第二尊是表示“事业”的“北方不空成就佛”。毗卢遮那佛梵文的本意是“光明遍照”、“大太阳”,所以在密宗他就是“大日如来”,密宗的金刚界和胎藏界都将之奉为主尊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是佛教密宗崇奉的五方佛之一,又被称作“南方宝幢佛”“宝生如来”“平等金刚”等。在密教里宝相佛是修习密法观想的佛陀之一,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东方香积世界阿闍佛,又称“不动如来”,“无目真怒,代表着大圆镜智的觉性,这种智能显现世界万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梵文“阿弥陀”密教称“阿弥陀如来”“清静金刚”“无量寿如来”等,代表妙观察智,无分别智等智慧,八万四千光明普摄十方。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又称“不空成就佛”,能成就一切智,诸行圆满,此智可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密宗这五方佛表现的就是佛教“转识成智”的问题,体现了密宗借助世相传承佛教理论的深远意义。
阁前还种植了腊梅、探春、二乔玉兰等名贵花木。每逢初春,游人络绎不绝的来赏玉兰,200多年的紫玉兰,枝繁花茂挂满枝头,十分娇艳淡香怡人。探春花也不甘示弱,齐刷刷洁白如雪压枝绽放。紫色的玉兰,白色的探春,把毗卢阁点缀的更加富丽幽雅。
在毗卢阁的东边有一座古老高大的白塔,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1437年)建造的,塔里藏的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一些佛经,是越靖王想借助佛力为母亲祈福延寿,所以称为金刚延寿塔。塔为覆钵形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塔身是四方形的须弥座,长宽各五丈,须弥座上有三道环形的金刚带。覆钵形的塔身上面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塔刹上有十三道环带,象征着佛家所说的“十三天”,塔刹的顶端有日、月、星装饰物,表示时时刻刻都能得到菩萨的加持。
大悲殿里供奉着三十二尊应化身观音菩萨不同的肖像。绸带飘飘,面容慈祥含笑,慧眼疑视众生,觉察人间的悲苦,用她们大慈大悲大智来救度世间。地藏菩萨殿中,十殿阎罗的雕像,直摄心魄令人生畏,相传地府门口有一幅楹联:“阳间三世,积善作恶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看起来做人就得多行善事,免得去地府受酷刑。
庄严肃穆的观音殿前,挂满了人们恭请的盘香,门上边有乾隆皇帝的亲手题匾“莲界慈航”。观音殿里供奉着西藏的守护神,洁净无暇的四臂观音。黑发结顶髻,头戴花蔓宝冠,柳叶细眉微微弯曲,双目微闭,自然下垂,呈慈悲像。在靠近左边的佛像下摆放着妙严公主的拜砖,妙严公主是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为了替父赎罪,为了人间不再有战乱,她舍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放弃了尊贵的公主身份,毅然决然的出家来到潭柘寺。每日礼忏观音,天长地久忏拜竟将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后来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公主拜砖是潭柘寺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毗卢阁的两边是千佛殿,中间各供养着阿弥陀佛、药师佛,两边层层迭起的是代表十二属相的鎏金小佛像,可以交一些钱来供养和自己属相相符的佛像。
这时站在顶端中心轴纵目远眺,群山环绕,亭台掩映。寺内碧瓦朱翠,修竹成荫,清幽雅致,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
在观音殿的西侧是龙王殿,又称石鱼殿,在殿前左侧的廊檐下悬挂着神奇的石鱼,长半米,呈黑绿色。在殿门上边有一条幅上书:“天赐之宝一摸就靈”。殿里面供奉着龙王和一些字画,上面讲述着关于石鱼的美丽传说。
在古代的某一年,遭遇大旱,从春到夏没下过一场雨,河水断流土地干裂,秧苗因缺雨水都枯竭而死。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越来越贫乏了,疾病流行,人畜因干渴而亡的一天比一天增加。百姓望天兴叹,只能去求神拜佛,哀哀切切祈求龙王赐场救命雨。
这时,人间的灾祸传到了天宫,玉皇大帝知道后,想起南海龙王曾献给他一条神鱼。这条鱼非同一般,有呼风唤雨、除病去灾的本领。玉皇大帝急忙降旨把神鱼从瑶池请出来,赐给凡间去拯救百姓的苦难。
这天更深夜静,潭柘寺的众僧早已熟睡。突然,大雨倾盆一道闪电划空而过,轰隆一声巨响,把他们从梦中惊醒。寺僧急忙跑出来观看,一个东西从天而落,仔细一瞧是一条大鱼。众僧急忙将这个消息告知住持方丈,方丈一听大喜,此乃天赐之宝。大鱼带来了一场大雨,解决了干旱之情。等到第二天,大鱼变成了石鱼。这条石鱼神力无比,身体有十三个部位,代表当时南七北六十三个省,每个部位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只要哪个省有旱灾,敲击一下石鱼的相应部位,随着那清脆悦耳的回声,那个地方就会下雨。人只要生病,虔诚的用手摸一下鱼身病就会痊愈。所以有不少人为了祛灾祈福都到潭柘寺去摸石鱼,来消病解痛。
出了龙王殿,来到了一处顺山而下的碧水间。一尊白衣飘飘的圣水观音站像坐落在一块大石头上,脚踏白莲,身披红色的斗篷,双目微闭,肃穆庄严。左手直立胸前,右手向下灑着圣水。
顺着石桥爬过一段步道石阶就是西观音洞了,洞外的宝厦上方有一块汉白玉横匾,上书四个金字:“慈灵默佑”。洞内供奉观世音,敛目而坐清秀庄严。观音洞里有龙泉茶社和放生池,放生池里有一条石鱼,精雕细腻呈坐姿,鱼口大张向上,嘴里含着人们投掷的硬币。水下放养着金鱼和神龟,鱼儿欢畅的游来游去,神龟则趴在竹排上不停的东张西望,真是逍遥自在。
沿着观音洞内指路牌,顺着石砌甬道盘山而上,就来到了“老虎洞”,原名“菩提洞”。洞口上方嵌着一块汉白玉石匾,上写“神虎”二字。洞内塑有“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肉身佛像,身旁右侧塑有一只俯首帖耳的卧虎。
“疯魔和尚”法号因亮,河南省汝南府新蔡县人,幼年在本乡出家,清同治六年(1862年)来到潭柘寺,受具足戒。在光绪年间,有一次恭王奕訢来潭柘寺进香,在山门前的怀远桥上,被正从寺里出来的因亮和尚冲撞了马头,马一惊,将奕訢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奕訢大怒命侍从把因亮和尚从桥上扔了下去,桥下水流湍急,寺僧都以为因亮和尚溺水冲走了。没过多久,因亮和尚从河沟里爬了上来,浑身湿漉漉的没有一点伤。寺僧见状十分惊异,都说因亮和尚是活佛转世,否则那会有这么大的命。
方丈因为他冲撞了六王爷,哪还敢再收留他。于是,因亮和尚就住进了潭柘寺下塔院东面的蝎子洞,一个人在洞里持戒修道。并养了一只鸡和一条狗与自己作伴,每天出去化缘,手里抱着鸡,后面跟着狗。因他性情怪异,貌似疯癫,人们都叫他“魔佛”“疯魔和尚”。
因亮法师精通医道,常年在潭柘山、马鞍山一代一边化缘,一边行医治病,还两次去天津救治。因亮法师行医济世40余年,用针灸和中草药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并分文不取。
“疯魔和尚”的善施传遍了周村各县,一时间名声显赫。潭柘寺内的高僧大德也早有耳闻,方丈一想因亮和尚年事以高,又常行善道,就允许他回归本寺,住在现在的老虎洞里。每日前来听其讲经和求医问药的善男信女不计取数,疯魔和尚每天就这样行善布施,为百姓除病解苦。就这样过了许多年,一天寺僧向方丈禀告,因亮法师病了,等方丈来到老虎洞一看,法师坐着圆寂了。方丈感念他的功德,命人在原地将因亮法师的遗体包上泥,塑成一尊“肉身佛”,供后人祭拜。
在潭柘寺的后山虎巨峰上有一只猛虎,时常下山伤害牲畜,后来得到“疯魔和尚”的教化而弃恶从善,改吃素斋。它每日都伏在因亮法师身边听他讲经说法,中午跟随法师去寺中喝粥。因亮法师圆寂后,此虎悲痛欲绝,不思饮食,终日哭泣,5日后这只老虎殉主而死。
寺僧们看到这样的情形十分感动,他们用百姓祭拜和捐赠的善款,为因亮法师和这只老虎修建了这座殿堂,名为“魔佛殿”。后来又觉得“魔”字不详,就有改成老虎洞了。
我在肉身佛面前虔诚的跪下去,顶礼膜拜。祈愿他佑护天下苍生,无痛无痒,幸福安康。有病者都能得到善医,无病者康健百年。
靠近魔佛殿有一个拱形的洞口,钻过去里面像一个亭园,在一快碎石上趴着一只石雕的老虎,头仰起虎口微张,身上涂着黑黄条状的花纹,常年的风吹日晒,身上的花纹有许多地方已经脱落了。
当我出了老虎洞口,走在甬路上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东西落地的声音,我转过身来寻找,发现在石路上不知从哪里掉下来一粒榛子,大而圆。我仰头看着四周的树,却没有发现树上有一粒果。我有些兴奋,莫非是肉身佛赐予我的礼物,我赶忙收好,回到家里就把榛子供到了佛堂上。
潭柘寺不但有神奇的传说,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平原红叶、九龙戏珠、千峰拱翠、万壑堆云、殿阁南薰、御亭流杯、雄风捧日、层峦架月、锦屏雪浪、飞泉夜雨,就已经名扬华夏了。千百年来,潭柘寺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构筑、奇特的景观、美丽的传说而著称于世。
清朝嘉庆皇帝曾赋五言诗一首来赞美潭柘寺
初游潭柘岫云寺作
西山古潭柘,今日径初由。
问景层层秒,出门步步幽。
春辉在峰顶,老树倚阶头。
礼佛参心性,听泉泯去留。
璇题标上界,神物护深秋。
花雨诸天净,圆光万象周。
一宵亦旧业,中道勉前修。
汲汲离佳境,随云出岫游。
潭柘寺一游就要结束了,1700多年的传承和美丽的传说,是古寺文化精髓的沉淀,留给我们的是善知识,是佛陀智慧不灭的光辉,是人性本质纯良的化现。
我顺着旁边的小路下山,山路弯弯,碧瓦映辉,竹林苍翠,静幽深远。祈福钟声在山间回响,净化人们尘浮的心。潭柘寺完美诠释了禅韵的精神风貌,它也见证了北京千百年的沧桑历程。
http://s2/mw690/6025801bgx6CZdkxPSFe1&690
潭柘寺山门
http://s12/mw690/6025801bgx6CZdsuAYj9b&690
上塔院古墓塔
http://s2/mw690/6025801bgx6CZd309BD11&690
佛教圣地
http://s1/mw690/6025801bgx6CZd2TXlC30&690
大雄宝殿
http://s12/mw690/6025801bgx6CZd3g5iHeb&690
帝王树
http://s8/mw690/6025801bgx6CZd2XEuX07&690
石鱼
http://s1/mw690/6025801bgx6CZdkpreU20&690
塔影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