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网络 文:栀子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累了,七零年代的我,幼儿园乃至小学,甚至不知何谓兴趣班。院子里总会有三三两两的家长,聚在一起交流如何给孩子报个兴趣班什么的。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只是一个幼儿园的中班小朋友,他的家长,居然一个星期给他报了五个班,也就是说,几乎每天从幼儿园吃完晚饭,就马不停蹄的去“进修”。
咋一听,实在是不能理解,于是,半谦虚的问起那位家长,你的孩子也愿意去吗?不会很累吗?这位雷人的家长很不屑的说,反正回家也没事干啊!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现在的社会竞争多激烈啊。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啊。也许,现在的社会的确不那么好生存,可是,这种压力真的这么急迫的渗入到了几岁的孩子身上了吗?
还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已经中学了,和她不是很熟,一次偶然的邂逅,我们聊了很久关于孩子兴趣班的问题。她的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她一直雷打不动的骑着她的电动车,带着女儿游走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小升初的时候,她的女儿的特长袋里,有很厚很厚的一打证书。她说这话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骄傲的影子。可当我问起她,女儿愿意和你一起这么奔走吗?她还有幸福的童年吗?她说她真问过,女儿说喜欢,妈妈这么辛苦,她希望自己能学好,甚至,有一个星期六空了下来的时候,女儿还主动问妈妈是不是该报个什么别的班?可是,她说当时听完女儿的话,忍不住落泪了,女儿也抱着她大哭了一场。
毫无疑问,女儿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才去上的兴趣班、才表示自己喜欢兴趣班,但是孩子和妈妈的压力都很大。很多家长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满意,自己有很多的理想没有实现,所以用孩子来弥补自己的缺憾,用孩子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所以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带孩子四处奔波于各个兴趣班。
在现实中,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孩子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孩子不是小成人,更糟糕的是,家长要求孩子过的日子,家长本人作为成年人都力都不能及。
何谓兴趣,也就是一个人集特长与喜欢的东西为一体的一种产物。在教育这条路上,如果一个孩子,他的兴趣点能被及时的挖掘出来并加以培养,也许对他未来的人生可以加一定的胜算的筹码。可当家长不容儿童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时,他们则无法开发成年后真正成功所必备的想象力、对自我成功的内在肯定以及动力。对于成功来说,动力往往比才华更为重要。
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非议,可是,孩子毕竟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童年。一个过早感知人生苦短的孩子,不能在快乐中成长的孩子,还谈何立足于社会而不被淘汰。心理的不健康,毁了孩子的希望,彼时的“兴趣”对孩子而言,无疑成了孩子的一场恶梦,家长的灾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