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星与莎拉布莱曼的差距
(2009-07-05 07:28:24)
标签:
莎拉布莱曼中国歌星差距艺术修养音乐 |
我是莎拉布莱曼的粉丝,我曾搜集了关于她的很多信息和资料,现在对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的越多就越感到中国的歌星们与她的差距,这些差距有先天的有后天的,总之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事业心和艺术成就上的差距。莎拉从十几岁时就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十八岁的时候就出了第一张唱片,一炮而红。后来又在韦伯的音乐剧里唱美声,两人离婚后没人再为她专门作曲了,她开始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同样达到了艺术巅峰。今年沙拉已经四十九岁了,她透露还会继续出唱片。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也闹绯闻,犯感情上的错误,也遭遇了舆论的谴责,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她对艺术的追求,现在到了这么大年纪了,她已经赚够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但对事业依然孜孜以求,令人不得不佩服。反观中国的歌星们,很多人一辈子就靠一首歌吃饭,出名之后就四处走穴,拼命捞钱,捞够了就再也不唱新歌了。向沙拉那样一辈子唱了上百首歌的一个也没有。中国歌星里唱的比较多好歌的当推李谷一和关牧村,李谷一在那个年代一枝独秀,很多好歌都紧着她唱;关牧村是有施光南为她作曲,也唱了几首好歌。但她们都无法跟莎拉相比,数量上太少。沙拉个人收藏的唱片高达八千多张,这些唱片光听一遍就要花多长时间啊,可见人家多么下功夫。沙拉能用七八种语言唱歌,虽然这些语言她未必门门精通,但其中的三四种她肯定是掌握了。相比之下,中国歌星里只有刘欢和成方圆二位似乎能唱英文歌,但也唱的不多,更不要说用多种语言唱了。光从学外语的决心和毅力就比人家差一大截,不仅中国歌手如此,杰克逊、麦当娜这些人也不唱英语以外的歌曲的。莎拉在职业生涯中把美声和流行唱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独创了跨界音乐这种类别,这种创造性的成就也是中国歌星们望尘莫及的。至于唱片销量,莎拉迄今是2600万张,中国歌手中有超过这个数字的,邓丽君好像上了亿,但中国歌星是依靠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在华人圈以外则没有任何号召力,而莎拉具有国际性声望,可称为国际巨星。另外沙拉具备音乐策划、舞台设计、舞蹈设计、写歌词等多方面的才能。她曾经说过,每拿到一首曲子,她的脑子里就有了如何演绎这首歌、以什么样的唱法来唱、配以什么样的伴舞以及伴唱和舞台设计的想法。西方国家因为劳动力贵,干任何事都力求节省人力,所以沙拉很多事都自己出谋划策,她自己就是演唱会的总导演。这一点是养尊处优的中国歌星无论如何做不到的。莎拉的历次演唱会都是现场伴奏,从不用伴奏带,这也是西方歌星演唱会的惯例,因为这些国家几乎人人都会某一种乐器,乐手雇佣费用相对低廉,水平也比较高。我曾从电视里看过一场谭晶在深圳举行的个人演唱会,比莎拉演唱会还庞大的乐队,却听不到多大的伴奏声,乐队水平可想而知。莎拉2004年的演唱会,舞台就是高科技设计的产物,一个半月形的舞台与一个八角星形的舞台由一条长走廊连接,舞台能升降,也能旋转。莎拉时而升到半空中,在迎面吹来的人造风中放声高唱;时而荡秋千;时而在两个舞台中间走猫步,做舞蹈动作;再加上美轮美奂的灯光变幻、与音乐合拍的伴舞伴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观谭晶的演唱会,谭晶从头到尾都是笔直的站着唱,没一点变化,很难不产生视觉疲劳。沙拉还有一个过人的地方,那就是选曲。跟作曲家韦伯离婚后,没有人再为她做曲了,后来莎拉就自己从各种各样的曲子中选择适合自己唱的,这些作品里有不太知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例如【告别时刻】,也有贝多芬、德沃夏克、拉赫马尼诺夫等知名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当然不会为莎拉作曲,但是莎拉从他们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节选出片段,加上歌词,就做成一首歌,唱出来后广受好评。这种本事不仅中国歌星不具备,西方其他歌星也很少有。在演绎每一首歌的时候,莎拉根据歌的内容和风格或用很细的小女孩般的声音来唱,或用成熟女性浑厚的女高音来唱,有时又特意用沙哑的声音表达,有时吐字轻柔,有时似乎风风火火,有时跟男歌手对唱,有时配以大合唱,总之通过这些细节她的歌十有八九都好听。一般的歌星出一张唱片,十首曲子里有一首好听就不错了,而莎拉的歌我几乎每一首都爱听。在台风上莎拉似乎也高中国歌星一筹,她的历次演唱会总在演唱间隙说几句话,说明为什么要唱这首歌,或向大家问好,态度亲切活波,一点也不拘束,有时候边说边笑,活跃了演唱会的气氛。中国歌星的演唱会则总要有个报幕员或主持人,好像自己不会说话似的。谭晶的演唱会朱军做主持人,不知花了多大一笔出场费,真有点画蛇添足。这十几年来我常常感慨,为什么中国学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好歌却越来越少,几乎十年也出不了一首好歌,从莎拉布莱曼身上也许我们能发现一些差距,从而知耻而后勇吧!
前一篇:可怜的迈克尔·杰克逊
后一篇:倪萍---山东人的杰出代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