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滚爬在蒿柴堆中的童年

(2010-11-27 08:17:42)
标签:

情感

滚爬在蒿柴堆中的童年

——乡情童趣之十九

杨仲伦

http://s9/bmiddle/6023112ft95fdccf7b848&690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千百年来,北方农民所向往的小康生活。对于家乡的父老乡亲来说,生活在的西北的高山寒冷地区,睡热炕的确和吃饱肚子是同样重要的一件事。你想啊,农民们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所追求的就是吃饱睡暖,没有热炕睡的日子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也就有了我滚爬在蒿柴堆中的童年岁月。

我小时候一直跟着奶奶睡,她一年四季都要烧热炕,即使是盛夏时节,她老人家也要抓一把柴草把炕燎一燎。以前,我对此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才知道睡热炕是多么的重要,多么地惬意啊!我参加工作后离家多年,在外面睡惯了木床板,一年夏天,我回乡探亲时,奶奶已经去世,妈妈晚上给我烧上了热炕,我感到浑身躁热,很 不习惯。第二天晚上,说什么也不让妈妈再烧热炕了。前半夜睡在竹席上,我觉得非常凉爽舒服,可是后半夜就不好受了,感到越来越冷,竹席一挨身子觉得冰凉冰凉的,就像睡在冷库里一样,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甚至有点打冷颤。好不容易才熬到天亮,我把晚上的遭遇和感受给妈妈一讲,妈妈笑着说:“你现在是城里人了,睡的是铺上厚褥子的木床,再说那么那里天气也暖和。可我们这里就不一样了。睡的是土炕,铺的只有竹席,很少有厚褥子,全靠热炕的那点热气暖身子呢,要是没有热炕,竹席土炕全都是吸热气的,靠什么暖和身子呀!再说我们这里天气冷,没有热炕晚上根本就睡不着。”这天晚上,妈妈又给我烧上了热炕,尽管刚睡下有的热,但半夜后,觉得是那样温暖,那样舒适,那样温馨,真是美妙无比。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睡热炕的好处和必要。是啊!家乡是高寒山区,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即使盛夏时节,老人们一早一晚都披着棉袄,可真是“早穿皮袄午披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呀!热炕对于家乡的父老,可以说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

要烧热炕,就得有柴火,庄稼地里收回来的麦草豆秸要喂牲口,玉米秸根本就不够烧的,为了解决烧炕问题,除了种地,家中能够劳动的人还得为此而奔波。如果家中有能够干轻活的老人和小孩,那烧炕的柴火就得全靠他们来解决了。好在烧炕的柴火不像做饭的柴火那样挑剔,不干不净的柴火不能放进锅灶,怕得罪了灶神爷。而烧炕的柴火无论是秸秆、柴草、树叶,还是马粪、牛粪,只要晒干了,都可以烧,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找到。但是,最普通的一种方法就是割蒿柴。

所谓割蒿柴,就是到山坡岭上去,将能够割下来的野草荆棘灌木用镰刀割下来背回家中,晒干后堆放起来准备使用。

我上小学时割蒿柴是利用星期日,上中学以后只能在暑假里。一般是早上起来后,就背上背斗,拿上一把镰刀,约上小伙伴出发了。回家以后再吃早饭,吃完饭还可以再去一次,一天割两次,剩下是时间,我们可以自己支配了。我们割蒿柴,大部分时间是到村子南面的乡亲们都叫它“塄坩里”的山上,或汪家沟,或苏家沟,那里都比较远,放牛放羊的人一般很少去,野草茂密,很容易割到蒿柴。有时,我们也到堡子山后坡去,那里有凉水泉,有堡子山,口渴了有泉水喝,柴割够了还可以玩一会。有时,我们也会在我家屋后的毛刺坡上割毛刺。

割蒿柴也有选择,并不是见野草就割,凡是适合牛羊吃的草,不能算蒿柴,因为这种草都很嫩也比较短,而且含的水分多,你割了很多,可是晒干后没有多少,也不经烧。我们割的蒿柴是茎杆比较粗壮,枝叶中所含水分比较少,晒干后经烧而且火力比较旺的杂草荆棘,特别是那些高大的野蒿灌木是最好的蒿柴。只要砍下十几棵,就可以捆一捆了。

如果割毛刺,那就比较麻烦一点,因为这种多年生的野草满身长满了又尖又细的小刺,稍有不慎,就会扎到手上,而且一扎不是一根,而且是很多根,扎进肉里非常疼。所以,在割它之前,先要准备一根一端带叉的树枝拿左手,右手拿镰刀割,将毛刺叉在叉子上,离手比较远,这样就不容易被小刺扎着手了。这种毛刺,家乡老人都叫它“猫娃子刺”,大概是因为它长得密密麻麻,像小猫身上的绒毛一样的缘故吧!其实它不属于草,而是一种多年丛生的低矮小灌木,尽管有很多刺,不小心就会被扎一下,但晒干以后火力旺又经烧,是烧炕的好柴火,所以常常受到我们的青睐。

当然,割蒿柴不仅是夏天,秋末春初或冬季也去割,但这时候割的都是比较高的茅草野蒿,特别是到冬天,这些植物都已干枯了,割回来不用晒就可以直接烧炕,但是,割这样的蒿柴路途比较远,一般都要翻过庙垭山,到樊家窑附近林区周围的山坡上去割,那里坡陡草深,十分辛苦也比较危险,一般都是大人们去,我们小孩很少去割。我十岁多的时候只跟着父亲和大哥去过一次,只记得路远劳累,别的也都记忆依稀了。

割蒿柴是我小时候主要的劳动科目,它给了我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感受,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我参加工作后,因为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被发配到最苦最累最脏的混凝土班劳动改造了整整十五年,那超强的劳动和心灵的屈辱,都没有将我压垮,应该感谢小时候蒿柴岁月艰苦劳动给予我的锻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电脑日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