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门前不栽竹,房后不栽树”这句俗语2

(2025-07-21 15:42:47)
标签:

杂谈

中华文明五千年,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颇有道理的俗语,比如:“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更人”……不得不说,这都是先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其实,很多民间俗语都包含深刻的含义,它们像是灯塔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大海中航行时不迷路。它们是先辈们智慧的体现,传递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有些又像前车之鉴一样鞭笞我们,让我们不要误入歧途。

那些民间俗语,并不是信口胡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很多都是从生活过程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它们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帮我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是“门前不栽竹,房后不栽树”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下面我就跟大家聊聊门前不栽竹,房后不栽树这句俗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从原始社会起源,人们一直在不断挑战自我,谱写着壮丽的篇章。他们不仅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在探寻着宇宙的奥秘。古人曾以神学之名解释一切不可抗力,将信仰作为精神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不断进化,思维方式发展,渐渐摸索出宇宙的规律。《周易》便是这一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描绘了未知与未来,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安慰。虽然有些人觉得这种似乎与神明沟通的学说有些神秘莫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刻而丰富,因此流传至今。《周易》涵盖了广泛的学说,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代代相传的“老话儿”。即使在今天,人们搬迁新居时也会考虑风水,这是古人智慧的传承。比如,“大门对阳台,破败不聚财”,这种风水说法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代代相传,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风水”、“玄学”,这些都是古人通过《周易》总结出的生活常识,为我们避免了许多麻烦。比如“门前不栽竹,房后不栽树”,这又是怎样体现古人智慧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道理。

在古人心目中,竹子是一种象征着高风亮节的植物,因其坚韧挺直的特性而被尊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用竹来比喻一个人时,常表示其思想高尚纯洁、正直无私,这种美好品性也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主题。郑板桥笔下的《竹石》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君子之风,而他所画的竹子更是举世闻名,展现了他对竹子的钟爱。竹子不仅品德高尚,而且用途广泛。苏轼的《记岭南竹》中曾言:“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他详细地描述了竹子的各种用途。为何老祖宗会说“门前不栽竹”呢?这要从竹子的生长习性说起。竹子生长迅速,通过地下根茎或开花结籽繁衍,横向生长的地下根茎旁枝侧节繁多,部分会冒出土壤成为竹笋,而另一部分则继续横向发展,因此竹子常以成片生长。

老祖宗提醒人们不要在门前种竹子,是因为竹子生长速度太快,时间一长,竹子就会遍布门前。人们喜欢门前光亮通透,阳光直射给人温暖的感觉,而过多的竹子虽然“夏日”可遮阴凉,但会让人感到阴郁。古人说,在阴气过重的房子里居住久了,会劳神伤情,对身体无益。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即是一个例子,四周种满了竹子,表面上郁郁葱葱,体现了黛玉的高洁品性,但同时竹子的茂密也加深了她的伤感,预示了她早逝的命运。虽然话题有些远,但老祖宗的谆谆教诲“门前不栽竹”仍然言之有物。竹子虽然品质高尚值得赞美,但为了身心健康,不宜在门前栽植竹子。 在乡间,常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盛夏时节,门前的大白杨、槐、柳等高大树木下,人们聚集在一起,摇扇闲谈,情感交流,展现着浓浓的人情味。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屋后却很少见到大型树木的栽种。这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了古人的劝诫,“屋后不栽树”。大型树木的根系通常十分庞大,它们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稳固着树木的身躯。若在屋后栽植,这些庞大的根系很容易对房屋地基造成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的根系会渗入地基,动摇着房屋的稳定,甚至导致倒塌。

或许有人会问,在屋前种树不会有同样的问题吗?实际上,这涉及到古人居住房屋的布局。古人的房屋通常前院较宽阔,后院相对较小。因此,他们更愿意在前院栽种树木,而后院则更适合种植一些蔬果、花卉等,以免影响地基稳固。 虽然在屋后种树似乎有些迷信,但从植物生长的角度来看,古人的谆谆教诲却有着深刻的道理。这也解释了为何如今我们很少见到屋后有大型树木的情况。

“门前不栽竹,屋后不栽树”,这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摸索出植物的生长规律,根据植物的习性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话有些玄而又乎,但实际上,这是老祖宗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所得出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老祖宗的谆谆教诲似乎与现代生活有些脱节,失去了原有的警示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经验也在不断涌现,我们应该借鉴老祖宗的智慧,结合现代文明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出新的警世醒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