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2025年入、出伏
(2025-07-20 14:42:28)
标签:
杂谈 |
今天2025年7月20日,我国正式入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今年为“30天的短版三伏”,打破了近十年“40天超长三伏”的惯例。为何说热在三伏?短板三伏天会不会更凉快?真相如何?
2025年三伏天的高温并非科学意义上的“60年不遇”,但受“闰六月”、气候预测及全球变暖叠加影响,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确实较常年更为显著。
一、关于“60年不遇”高温说法的真相
1、历法巧合与农谚的局限性。2025年因农历闰六月与三伏天重叠,民间有“闰六月热如火”的农谚,且上一次类似组合为1965年,形成“60年一遇”的说法。但气象专家指出,闰六月实际上约每16-17年出现一次(如2017年、2036年),且历史数据显示闰六月年份的高温并非必然极端。
2、科学气候预测的结论。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5年夏季全国大部气温偏高1-2,华北、黄淮等地35以上高温日数较常年多5-8天,但未提及“60年不遇”的定性表述。高温主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城市热岛效应及全球变暖,而非单纯历法因素。
3、全球变暖的叠加影响。当前高温现象与厄尔尼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425ppm)等全球性气候问题相关。例如,2025年京津冀可能出现连续超40天气,夜间高温加剧,但此类趋势是长期气候变化的体现,非特定年份独有。
二、三伏天的实际特点与健康建议
1、时间与强度。2025年“三伏天”为7月20日至8月23日(共35天,非网传40天或30天),初伏7月20-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23日。高温伴随高湿,体感闷热更明显。
2、防护重点。需警惕中暑、热射病及“寒湿邪侵”(如贪凉导致的感冒),慢性病患者应注意血压波动和肠胃健康。建议清淡饮食、适度补充电解质,避免正午户外活动。
三、2025年三伏天的高温将是60年不遇,是真的吗?到底有多热?
最近,“今年三伏天高温将是60年不遇”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大家的关注和热议。不少人开始担忧,今年“三伏天”会热到什么程度?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1、“60年不遇”说法的来源。这种说法的源头,一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农谚 。像“闰了六月热如火,三伏抱着冰块躲”以及“两个六月晒得热,大树底下也不好过”,从这些农谚能看出,如果当年是闰六月,“三伏天会”异常炎热。今年恰逢闰六月,一些人便依据农谚,推断今年三伏天高温是60年不遇。
此外,还有从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角度分析,2025年是乙巳年,天干“乙”属阴木,地支中的“巳”藏丙火,木生火,火势助长暑气,因此被认为暑气会格外旺盛 ,从而得出高温60年不遇的结论。
2、科学角度看三伏天高温。气候预测数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5年夏季全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1 - 2,华北、黄淮、江南中东部可能出现35以上高温日数20 - 25天,比常年多5 - 8天 。从这个数据能看出,今年夏天炎热程度确实不容小觑,部分地区高温日数会增加。不过,仅从这些信息,并不能得出“60年不遇”的结论,只是表明高温天气较常年更为显著 。 影响气温的复杂因素:气候是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太阳辐射是基础因素,三伏天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大地接收太阳辐射热量增多,且散热慢,热量持续积攒,导致气温升高。但除此之外,大气环流、地形地貌、洋流等因素都会影响气温。比如,大气环流异常会导致冷暖空气活动变化,进而影响气温高低;地形地貌不同,像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发,高温情况会更明显;洋流对沿海地区气温有调节作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所以,不能仅依据闰六月或天干地支纪年就判定今年三伏天高温是60年不遇。
3、历史上的“三伏天”与“闰六月”。回顾历史,闰六月并非严格60年一遇,按照“十九年七闰”的置闰规则,它大约每16 - 17年就会出现一次 ,最近的年份是2017年,下一次在2036年 。过去有闰六月的年份,天气情况也各不相同。2017年闰六月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出现连续15天35以上高温 ,印证了“热上加热”的民间感受;但也有闰六月年份,某些地区并没有出现极端高温。所以,闰六月和三伏天相遇,也不能必然得出高温60年不遇的结论。
4、面对高温我们该怎么做?不管今年三伏天是不是60年不遇的高温,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都至关重要。在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遮阳帽、太阳镜等,还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淡盐水、绿豆汤等防暑饮品 。家中可准备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注意室内通风降温,合理使用空调,但温度不宜调得过低,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身体不适 。
写在最后
“今年三伏天高温将是60年不遇”这种说法,更多是来自民间农谚和一些缺乏全面科学依据的推断。虽然今年夏天全国大部气温预计偏高,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增加,但“60年不遇”的表述缺乏足够支撑。我们应以科学预测和气象数据为参考,理性看待今年三伏天的高温,做好充分的防暑准备,平安度过炎热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