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好汉不赚六月钱”这句俗语
(2025-07-17 09:29:21)
标签:
杂谈 |
俗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虽然表面意思看起来简陋粗糙,但是俗语细细品读之后,却有着十分深刻的道理和内涵。在我国古代,其实就有很多民间的习俗,老一辈人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这些风俗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就有了很多俗语。
俗语文化所涉及到的题材十分的广泛,有教人如何养生的,也有告诫人们不要去做什么事,也有一些生活上的小常识。这些简单的句子,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文化,就能一看就懂,这也符合俗语文化在民间的定位。
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有很多,可以说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固执,都会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劝诫一个人,也经常会说“久住令人贱”,或者看到一个人老大不小了还有轻浮之心,我们自然会想到“老牛吃嫩草”等等。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俗语远远不止这些,俗语文化成千上万,流传下来的也有很多。但是有的俗语好多人听都没听过,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被我们经常记起的,都是大家毕竟熟悉的,可是有一些俗语,虽然我们未曾听闻,但是里面所折射出的智慧,同样是引人深思的。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这句俗语“好汉不赚六月钱”,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聊聊“好汉不赚六月钱”这句俗语。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汉不赚六月钱”,因为农历六月特别闷热,实际上也就是指公历这最热天的7、8月;传统思想里,这段时间天气热,太苦太累,一般人吃不消赚这个钱。
但是,那时节正是夏收夏种要紧关头,农民们要在短期内把早稻收割、晒燥、入仓,缴公粮。要把晚稻抢种下去。所以夏收夏种又叫“双抢”,就是要抢收抢种,因为晚稻种下去迟了,就会错过季节,收成会大大下降。“双抢”时间紧。割稻要跟时间赛跑。
这个季节台风会不期而遇,若遇上台风,植株倒伏,收割困难;熟透了的谷粒容易脱落;连续几天大雨,湿的稻谷容易发霉发芽。插秧要抢在立秋节之前,据说节前插的和节后插的秧,长势会不一样,收成也不一样。回首往事,我在中学放暑假回村期间,也年年参加“双抢”,至今想来,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
记得高二时的暑假期间,那时天是蓝色的,月亮特别明亮。鸟也比较多。那时各行各业支援“双抢”的很普遍。整个生产队几乎是全队总动员,妇女也参加晒场的晒谷劳动。要趁着太阳猛的时翻晒稻谷,到处赶场,又要喂猪喂鸡,又要烧点心,比男劳力还辛苦。如果碰到台风天,更不用说了。那时的公路、街巷、有水泥地的地方都是晒场。只要是水泥地,就是天然的晒场。不管东南西北。汽车站的候车室、工厂的仓库都成了生产队堆放稻谷的仓库。参加双抢的有来自外地割稻客、部队的战士,工商界的员工干部。这是农业大国以粮为纲的特色。
那时我比较单纯,夏夜山道的景物不由得让我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星稀月冷蓝天,今天不见了。只听人说麦饼清吃,南瓜过粥,新米饭过菜苗。这也是蔬菜未上市、青黄不接造成的缘故。台风天、热天暑道,农民苦,只有这个季节表现最彻底。自古来,“好汉不赚六月钱”的俗语成了一些懒汉的托词。紧张又繁重的“双抢”终于结束了,田野里又是一片生机勃勃,一片绿茵盎然,又将迎来一个田间管理阶段,耘田、除草、灌溉、施肥,又将冀盼着又一季丰硕的好收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我们虽然吃过苦,受了累,现在回头想想,那些苦和累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种磨砺,也是一个财富,使得我们在后来的路上不再畏惧所有的艰辛困苦了。经历过那个年月的“双抢”岁月,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都会选择咬紧牙关默默坚持,那份隐忍和坚持,会换来像金灿水稻谷一样的人生成果。正是这种精神、品格基石,沉稳的定力,才奏响了今天发展繁荣的交响曲。让我们体悯农民们的辛苦,珍惜今天的富裕生活,不忘初心,筑梦未来!
写在最后
古人计算一年的月份习惯采用农历,而农历六月,往往是“三伏天”时分,是一年时间里最热的一段时间。这期间,哪怕不劳作,在家避暑,都感觉酷热难当,而这种气温还要出去劳作,其辛苦指数可想而知。因此,古人认为:有出息的人,是不会在“三伏天”劳作的。于是,得出这样的一句话:“好汉不挣六月钱。”
农村俗语“冷在九九,热在三伏”“好汉不赚六月钱”。六月也就是“三伏天”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六月赚钱都不是好汉,如果六月天大家都不做事,那整个生活系统也就瘫痪了,正确理解“好汉不赚六月钱”这句话的含义:三伏天高温天气,野外劳作,露天高温的环境应该避开一天中最热的午后,尽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要逞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