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十──夏至
(2025-06-21 06:20:32)
标签:
杂谈 |
2025年夏至有感
今天是2025年6月21日,农历乙巳(蛇)年五月廿六10时42分是夏至;没有哪个节气,像夏至这样光芒万丈。太阳以最烈的姿态临照人间,照亮所有的阴暗潮湿与浑浊不堪都会在明黄色的光芒下消散。夏至,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夏天的孩子,生命当如盛夏,活得坦坦荡荡。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这是一个别样的六月天。明明夏日富有艳阳,却偏偏阴气微上渐长。盛极一时的最长日光,日后便是一寸日影换一寸夜长。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只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夏天的夜色,总是挂着迷人的色彩,有点深沉却带着浪漫。天空的云朵在晚霞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幽悠地明艳着自己的美丽。那高悬的、银镜似的圆月,把那如水的光辉慢慢倾泻,在蛙鸣虫啁中,繁星调皮地眨着眼,快乐地欣赏着婆娑的树影。
夏天里的花,会越开越烈,似生命的精灵,在四季最饱满的阳光下欢腾跳跃。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飞鸟集》中言:“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可以说是对夏花最高的赞颂。
夏天里的风,它总是缓缓的吹着,带来些许清凉,缓缓的释怀人们的疲惫或是烦躁,是夏天里最贴近温柔的一种感动。
夏天里的雨,不是太喜人,来得急,走得也急,只一阵子,还没淋湿地表面,却蒸发了整个城市的桑拿,由不得便被桑拿浴。
还有那夏天里的夜,星罗棋布的天空,深邃着双双的眼睛,洞若凡间的万家灯火,最喜欢的还是晚上的虫鸣声,唧唧呱呱,那是青蛙和蛐蛐在为夜晚休息的人弹奏的最动听的歌声。
夏天,生如夏花的生命开始绽放。看:风儿开始歌唱;雨儿开始弹曲;星星开始亮起黑夜里的导航……
夏天,将拥人们前行!夏天,将陪人们在人生四季的里程碑上刻下走过的这一季……
显然,那是大自然做的手脚,“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没有一个日子能像今天,阳光达到最纯阳饱和的状态,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树木放肆地绿,荷花尽情地开。很难不感慨,人生一世,该如夏季,真实地笑,放肆地哭。
今日夏至,年过一半。来去间我们所历,有逝去、离别、疫情的反反复复,有人说,阴影是光照不到的地方,其实有影子的地方正是光的所在。如果你正有些阴影挥之不去,不妨抬头看看天空,太阳正照在你我的身上。夏至,光如影随形。
夏至之诗:长夏,长情。在中国,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当令花朵,春天是桃花杏花,夏天是荷花蔷薇,秋天是菊花桂花,冬天呢,就算是梅花和雪花吧。在这个蔷薇盛开的夏至,我来和大家分享一首武将所写的夏日之诗。
唐末将领高骈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先看第一句:“绿树阴浓夏日长”。可能有人会说,这句不就是说夏天树木茂盛,夏天天长吗?这没什么精彩之处呀。这可不尽然。什么叫绿树阴浓?其实不光是指树木繁茂,还点出了写诗的时间。什么时间呢?正中午。为什么是正中午?因为所谓阴浓,不仅仅是说树枝密、树叶多,还指树荫的颜色深,什么时候树萌的颜色最深?就是正中午,太阳直射的时候。这个时候天也最热,大家都不在外头活动了,都回到屋子里歇。夏天本来天就长,再加上不做事,就显得天尤其长吧。
我拿《红楼梦》来举个例子。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会有印象,《红楼梦》第三十回,贾宝玉给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吃香雪润津丹,王夫人反倒说金钏勾引小爷,不就是因为夏天日长,大家都在睡午觉,贾宝玉找不到人跟他玩儿,才闯下的祸吗?那贾宝玉闯了祸,赶紧逃回大观园,看到的是什么景致呢?《红楼梦》的原文正是:“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想想看这一大段情景,不正是“绿树阴浓夏日长”吗?所以这句话貌似平淡,但是观察生活真细致,感受力真强,一下子就把夏天的热、夏天的长都写活了。
再看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夏天最热的时候,一丝风也没有,树是静的,人是静的,水也是静的。诗题不是《山亭夏日》吗?亭子建在水边,因为静水无波,所以楼台的倒影映在水里,清清楚楚,一动不动,就好像楼台就在水里一样。这个“人”多漂亮啊,不是“楼台倒影映池塘”,而是“楼台倒影入池塘”,让我们都觉得,这水里的楼台和地面上的楼台不知何者为幻、何者为真了。夏日天长,静水无波,静有静的美。可是,光有静态还是太单调了,缺乏变化。怎么办呢?
接着看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就在这一片安宁、一片寂静之中,变化出现了,一丝微风吹起了。既然是微风,诗人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不是自己感觉到了,而是看到“水晶帘动”了。什么是水晶帘?是不是指山亭上悬挂的珠帘呢?这样理解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诗人刚才不是站在水边,看“楼台倒影入池塘”吗?所以这水晶帘,更像是指莹透明的水面。本来,池水还是一动不动的,所以倒映在水中的楼台才能那么逼真。可是现在,忽然之间,水面出现了粼粼波光,仿佛水帘动起来了,水里的楼台也随之动了起来,这个时候,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起风了呀。这不就是“水晶帘动微风起”吗?夏日正午的微风本来难以察觉,可是,诗人借助水波的变化察觉到了,这是通过视觉来写风,多微妙呀。
最后看第四句:“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人第三句看见风了,怎么看见的?“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的边上,种了满架的蔷薇花。蔷薇跟荷花一样,都是夏天的标志性花朵,无风的时候,蔷薇的花香似乎都被锁住了。可是呢,这一阵风来,虽然人还没有感觉到,但是,蔷薇的花香已经被吹过来了,一下子,整个小院都满是沁人心脾的花香。这是多么美妙的场景啊。“满架蔷薇一院香”,这不正是闻到的风吗?先用视觉来表现风,再用嗅觉来表现风,把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风表现得如此细腻又如此动人。谁能料到,这是出自一个整日戎马倥偬的将军之手呢!
整首诗看下来,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这是多美的静物画儿呀,可是呢,静中有动,一阵风来,水晶帘动,满院花香,让人觉得又清凉、又陶醉,真可谓夏日之乐,何乐如之!就算放在文人诗中,也绝不逊色了。
夏至之画: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代表着最炎热的日子到来了。夏季是一个非常受人喜爱的季节,因此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曾以夏至为题作诗作词。
唐末将领高骈的七言绝句《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从唐末将领高骈所吟的整首诗看下来,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这是多美的静物画儿呀!
此时节,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是吗?不知不觉,池塘早就从“小荷才露尖尖角”走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日子。夏天是奔放的,一枝荷也是。
荷叶田田,团团圆圆地盈满了整个池塘,绯红的花朵不受污水阻挠地,在阳光之下笔直钻出水面,菡萏出浴。荷花长出来了,犹如少女的明眸,凝望着灼热人间。
写荷的诗最爱这句“映日荷花别样红。”因为生活若当如夏花绚烂,定是很好。
此时节,蝉鸣声声响:蝉,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动物。甲骨卜辞上的“夏”字,就是一只蝉的样子。所以即使我们并不清楚,夏天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但是当蝉鸣响彻大地的时候,谁都能察觉到,是盛夏无疑了。
曾疑惑,为何每一只蝉歌,都那么高昂,势要把无穷尽的精力通通释放。等知道了蝉原来要在地穴里,经过漫长的修行,才有破土而出的一天。冲破黑暗 ,哪能不尽情高歌,就像郑振铎说这是“生之盛年之歌。”因为惜重生命,所以如此嘹亮。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我国大陆目前有5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谚,说的是过了“夏至”,白天越来越短,每天做针线活,用的线也一天比一天少。人们发现,在夏至后,白天的时间在不断减少,每天减少的时间和人们用一根线的时间相差无几,大约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所以,就有了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时,新麦登场。古时人们收了新麦,会隆重地磨粉做面祭祀,人们在这一天吃面,也有庆丰收,尝新麦之意,也有表达对天地馈赠的感恩,渐而“夏至”吃面的传统,就延续了下来。
这碗叫冷淘面,也叫凉面,冷面。在广东的做法就是过一遍“冷河”,佐料一拌一捞,倒在碗里,大热天时吃很爽,吸溜一口,冰冰凉凉穿肠过,任再热的日子都能不怕,酣畅满足。民谚说:“吃过夏至面,一日短一线。”其实,管它日子长长短短,活在当下,就是地久天长。
“暑”是夏的恩德。因为暑热,所以夏天是难过的;然而《吕氏春秋》说:“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如果热的时候不热,泥土就没有能量,庄稼、花草、树木就不能好好长大、结果。再看我们周围的一切看着热烘烘的,但是井里的水是冰凉凉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伏阴在内”,盛夏呈现的是外热内寒之象。老话讲“夏至养一年”,如果夏至我们注意保养的话,就能起到一个很不错的养生效果。
古人是有智慧的,“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盛夏的养生,不可贪凉太过,而是温养。可以在日常的饭菜中,多加热性的香料,譬如姜和紫苏。也可以热水泡脚,以驱寒,发汗解表。
夏至,盛极之日,岁月难捱闷热。但是古人总是饱含智慧:“炎夏永昼,夏日无多。”人生一世,仲夏一季,往后我们在太阳底下的日子,一天少一天。何不直白面对这个世界,就像直白面对自己。人生,唯有酣畅淋漓地活过,才是真正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