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俗语2
(2025-06-12 21:41:45)
标签:
杂谈 |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是非常务实的群体,他们在上千年的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为了让后世之人少走弯路,也总结了许多饱含哲理的语句,后经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俗语,其实这些俗语大都很有深意,不仅能在只言片语间道出许多道理,还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在农村,俗语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化,虽然常以简洁粗糙示人,但正所谓“瑕不掩瑜”,其蕴含的智慧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而且这些都是老祖宗在生活阅历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很多道理即便放在当下仍然可以经世致用。而以下介绍的“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俗语,句句现实写照!那大家知道啥意思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俗语。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俗语,字面意思是说:即便是儿孙满堂,也可能落得孤独终老的下场。
古人觉得“多子多福”, 娶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让家族人丁兴旺起来,而古人对数字也有着很深的讲究,像“三”、“六”、“九”这样的数字通常是虚数,表示繁多的意思,所以“九子十三孙”说明了这个家族人丁兴旺。
古人又有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想法,但现实中,很多孩子奉养一个老人时,却经常出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以至于大家常感叹地说: “一个妈可以养活一堆子女,一堆子女却养不活一个妈。”
在古代农耕社会,物资匮乏,生活十分不易,一家人全靠着年轻力壮的男人,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赶上饥荒年代养家糊口求生活都不容易,所以古人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希望多生男丁,可以让家里过得好一点,生了女儿也是要早早给她嫁出去,为家里省下粮食。
父母尚且因为生活不易,节省粮食让女儿早早嫁人,父母老了以后,无法劳作时,一个儿子的,就留在这个儿子家中养老,没挑没捡,孝顺不孝顺也要听天由命。但若老人儿子多的,儿子们自己也有家,也要养家糊口求生活,过得十分不易,而人性都是只能看到自己身上的苦难,所以难免希望其他兄弟可以多分担些,多照顾老人。
即便到了物资丰富的现代,有时候孩子多了,也比较容易引起纷争,尤其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有些子女们就会开始计算老人给谁花的多,对谁付出的多,得到多的人,也会觉得老人又不是养了我一个,大家都有赡养的义务,结果兄弟姐妹互相推诿,却不知道这种场面,看在老人的眼里,会有多心寒。正如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里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我国古代一直在提倡“百善孝为先”,甚至把24个孝子的故事,编制成《二十四孝》,让大家把孝道传承下去,永远不要让生养我们的父母心寒,也希望“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的这句俗语远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