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2025-05-31 11:09:45)
标签:

杂谈

2025年的端午节有感2

今天是2025531日,农历乙巳(蛇)年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一到,街头巷尾飘起粽香,龙舟鼓点敲得人心里痒痒。可老辈人常念叨:“端午四不做,做了难安康。”这话听着玄乎,其实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农谚:“端午夏至连,勤把高田管”。端午节常与夏至节气相近(农历五月间),此时南方梅雨渐盛,北方干旱频发。农谚提醒农民需加强高坡旱地的田间管理,如及时排水防涝(南方)或灌溉保墒(北方),以应对极端天气对作物的影响,保障夏粮丰收。

农谚:“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端午节后虽已入夏,但冷暖空气仍频繁交锋,尤其在北方或高海拔地区,可能出现“倒春寒”般的低温天气。此谚语告诫人们不可过早收起厚衣,需防范寒潮对农作物(如小麦灌浆)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体现古代农民对气候过渡期的谨慎观察。

农谚:“端午杨梅红,小满芒种忙”。端午节前后,江南杨梅成熟(红紫挂果),恰逢小满、芒种节气交替,农事进入“双抢”阶段——抢收油菜、小麦,抢插水稻。谚语以杨梅为物候标志,串联起节气与农事节奏,反映传统农业对自然时令的精准把握,强调适时劳作的重要性。

老人说:“端午四不做,做了难安康”,端午节哪“4种事情”不能做?

一、“一不做”:不说“端午快乐”,只道“端午安康”

逢年过节,咱中国人讲究个“口彩”。可端午节这天,您要是随口蹦出句“端午快乐”,长辈准得纠正你。这可不是较真,而是有讲究的。

端午节最早是“祛病防疫”的日子。农历五月毒虫活跃,古人认为这是“恶月”,得用艾草洗澡、挂香囊驱邪。屈原投江、伍子胥被害这些传说,更给节日添了层庄重底色。就像清明节不说“快乐”一样,端午节用“安康”更贴切——图的是平安健康,不是嘻嘻哈哈。

古人说话讲究“应景”。《礼记》里说“礼尚往来”,端午的祝福得对得上节令。您想啊,要是端午节互道“快乐”,就像大年三十说“祝您清明节安康”,听着就拧巴。现在人爱说“端午安康”,既是尊重传统,也是把老祖宗的关怀传下去。

二、“二不做:不贪凉下水,尤其别野泳”

端午一到,天气热得人直冒汗,总想扑通跳进河里凉快凉快。可老话早给咱敲警钟:“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这时候的河水还是很凉,毛孔一开一合,冷不丁下水容易抽筋,感冒是小事,万一出意外就麻烦了。

古代没游泳池,“野泳”全靠胆子大。《水浒传》里写阮小七水性多好,可那是小说。现实中,每年端午前后溺水的新闻不少见。古人没数据,但懂观察:这时候蛇虫出没,水流湍急,下水风险高。所以民间才传下“端午不下河”的规矩,说到底是保命要紧。

现在人条件好了,有室内泳池、水上乐园,但“野泳”的瘾还得戒。您要真想玩水,挑个正规场所,带上救生圈,别让“清凉”变“凄凉”。

三、“三不做:不穿暴露衣服,尤其护好腰腹”

端午节穿衣有讲究?您别笑,这里头有道理。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五月毒气上升,人体毛孔张开,穿得太少容易让湿气钻空子。尤其是腰腹,中医说这是“命门”所在,受凉了容易闹肚子、腰疼。

《黄帝内经》里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的就是避开外邪入侵。端午节前后阴雨多,湿气重,穿个露脐装、短裤满街跑,看似凉快,实则给身体埋雷。老辈人让小孩穿个红肚兜,既应景又护身,这智慧可比咱想得深。

现在人爱美,露肩露背是常事。但端午这几天,咱不妨学学古人,穿件薄外套,护住腰腹。健康和好看不冲突,关键在“适度”。

四、“四不做:不吃隔夜粽,尤其不贪凉粽”

端午节粽子是主角,可吃法有讲究。头一天包的粽子,放冰箱里第二天再吃,看着没事,其实危险。粽子黏腻,隔夜后细菌繁殖快,肠胃弱的人吃了容易闹肚子。更别说有人图凉快,把粽子放冷水里冰镇,这跟喝生水一个道理,吃坏肚子是常事。

古人没冰箱,但懂“食有时”。《齐民要术》里教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说到底就是讲卫生。端午节吃粽,图的是个“新鲜劲儿”,现包现吃最安全。要是剩了,宁可扔掉也别心疼,毕竟健康比粮食金贵。

现在超市卖的粽子保质期长,但添加剂也多。咱自家包粽子,少放糖少放油,吃完喝杯陈皮水助消化,这才是老祖宗说的“会吃”。

写在最后

传统是根,日子是叶。端午节的“四不做”,说到底是古人用生活经验写的“防坑指南”。咱不用全盘照搬,但得读懂背后的智慧——尊重自然规律,爱惜身体,珍惜亲情。就像粽子叶包着糯米,传统裹着日子,剥开层层叶,里头是热乎乎的生活。

今年端午,您要是听到有人念叨“四不做”,不妨笑笑,然后给家人盛碗热乎的雄黄酒,说句“端午安康”。毕竟,过节嘛,过得是那份心意,不是规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