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俗语8
(2025-04-16 13:57:00)
标签:
杂谈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句俗语,什么意思?如今还适用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俗语。
为什么古人总是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和古代的阶级观念有很大关系。古代社会一般是分成四个阶级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中等级最高的是“士”这个阶级,一般是指的朝廷官员,他们在古代的地位最高,也最受到普通百姓的敬重。封建王朝里面控制区域一般最低一级的是县,一个县的知县是七品官,管的方面是非常多的,这些知县的出身大部分都是读书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获取了功名,从而得到了令人尊敬和羡慕的地位,其他几个阶级是绝没有这样的待遇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读书人的功名之路
普通的读书人要想通过层层考试最终获取功名是十分艰难的,但是只要通过了考试中举,那未来之路基本都是一片光明的。所以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比如明清时期,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要先通过以下几场阶段性的考试才可以:
1、童试。读书人首先要过的是童试。这是明清时期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这就表明自己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2、院试。“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其次对已在学校的秀才也要进行考试,成绩优良的才可以参加下一级考举人的乡试,成绩差的人则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读书人到了这一步,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也算是有一定功名了。
3、乡试。“乡试”又称为大比,每3年一次,也叫做秋。乡试一般有三场,分别在农历的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朝廷按照规定分配,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几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全国举人的录取总额为一千多人。清代人口大大超过明代,但举人录取名额却并没有比明代多多少。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读书人科举中最重要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4、会试。“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会试三场的内容和乡试是一样的,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除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获得一定的俸禄。
5、殿试。“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明清殿试一律不落榜,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
二、考上后的不同
以上就是读书人艰难的考试之路,可以说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很多读书人最后连举人都考不上,名额太少,考的人却很多。但是一旦考上了那身份就不言而喻了,即使没有通过会试,也属于候补官员的行列,一样受到老百姓的敬重,地方官也不敢随意招惹。明、清有规定,即使举人犯事,那也不是不允许用刑的,除非先革除他的功名才可以。
并且这些举人或者秀才在地方上那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有功名可以和地方官员说得上话,地方官有时也不得不靠这些人对地方进行协助管理,因为他们才是地头蛇,而地方官干个几年还是要走的,所以必须和他们搞好关系,稳定地方。
综上所述,古人总是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因为它给人带来的利益和权力是很高的,在社会上也是比较受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