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历三月十五,都有哪些传统风俗

(2025-04-12 09:13:06)
标签:

杂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很多的民间传统习俗广为流传,迄今仍被保留着。今天是2025412日,农历乙巳(蛇)年三月十五,各地都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呢?

老话说得好:“初一十五,诸神下界。”农历三月十五,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其实藏着不少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今天就是2025年的农历乙巳(蛇)年三月十五了,作为武财神赵公明的诞辰,同时也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生日,再加上月圆之夜的特殊天象,这一天在民间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农历三月十五,,各地都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这一天最该注意的3件事,尤其是第三件,很多人都容易忽略!

一、拜财神~忌“三事”

您知道吗?农历三月十五可是武财神赵公明的生日!这位黑面浓须、跨虎执鞭的财神爷,在民间可是响当当的“招财使者”。老辈人讲究“晨钟暮鼓”,迎财神必须得赶早。

赵公明身份:道教四大元帅之一,最早记载于晋代《搜神记》,原是日精化身,后来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

正确姿势:清晨5-7点(卯时),先焚香三炷,再供上“五果”(苹果、香蕉、橘子、枣子、花生),最后放鞭炮“震邪”。

忌用梨(谐音“离财”)、忌“供牛肉”(传说赵公明坐骑是黑虎,牛虎相冲)。

商铺老板会在柜台贴“金蟾吐财”剪纸,寓意“钱不进暗门”。

1、忌口舌纷争,多说吉祥话。“祸从口出,福从口入”,这句话在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尤为重要。传说财神爷赵公明最看重“忠义”二字,要是在他生日这天与人争吵、说脏话,甚至口不择言提到“穷”“没饭吃”这类晦气话,可是会触霉头的。咱们小区张阿姨就有个老规矩,每年这一天都会给孙子准备糖果,孩子一开口就塞一颗,寓意“甜言蜜语迎财神”。

老一辈人还特别忌讳在这天讨论债务问题。村里有位开店的老人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会把账本锁进保险柜,绝口不提“催债”“借钱”这些词。他说:“财神上门看的是和气,吵吵闹闹的,财神爷都不敢进门。”

2、忌家中脏乱,垃圾不过夜。“财不入脏门”,这句话在农历三月十五这天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去年我老伴提前三天就开始大扫除,连冰箱顶的灰尘都要擦得干干净净。她说:“财神爷喜欢敞亮地方,家里堆着垃圾,就像堵住了财路。”

除了打扫卫生,还有个特别的讲究:不能碰针线剪刀。记得我奶奶她始终保留着这个习惯,每到农历三月十五就把针线盒收进木匣里。她解释说:“剪刀像‘破财’,针线容易‘戳破财路’,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宁可信其有。”

3、忌摔碎物品,平安就是福。“碎碎平安”虽然是句吉利话,但老祖宗更希望咱们能避免这种情况。记得我小时在农历三月十五,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奶奶念叨了一整天:“碗是‘完’的谐音,碎碗就是‘财散’。”后来她教了我一个小窍门:提前把玻璃杯换成塑料杯,把花瓶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还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这天尽量不要搬家或更换家具。风水师说,农历三月十五是“除日”,适合清理旧物,但动大件容易“扰动气场”。

总之,农历三月十五的这些讲究,就像“老坛酸菜”——闻着冲,品着香。它让咱在柴米油盐里,触摸到千年文化的温度。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二、保生大帝圣诞

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医神保生大帝的诞辰,保生大帝又叫“吴真人”、“妙道真君”,原名吴夲(“to”),字华基,号云衷、悟真,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419日),今福建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人。年幼时父母病亡令他立志学医济世,造福了一方百姓。后来在为病患采药时失足坠崖而羽化,当地居民得知后,为追悼吴夲,便开始建庙供奉,此为保生大帝信仰之缘起。因神迹传说流布,及历代朝廷追封,遂成为闽南地区重要民间信仰。他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同胞的守护神。每到农历的三月,台湾海峡两岸的数百座慈济宫、“吴真人庙”便忙碌起来,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三、摆大龟

“摆大龟”的民俗,在闽南的部分地区已沿袭了几百年。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闽南人信奉的医神保生大帝的诞辰。每到这一天,当地村民就会自发制作12(逢闰月的年份摆13)大寿龟,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祝愿百姓消灾延寿,安居乐业。

比如,有的拌米粉,有的蒸糯米,有的揉米团,有的塑龟形……从51日凌晨三点,53岁的祖传制作大米龟民间老艺人陈孝旭和家里的5名助手就开始忙起来。上午八时许,记者到来时,第一头“大龟”已基本成型,陈孝旭正在用剪刀剪出龟脚上的鳞片,用筷子刻画“龟壳”的纹路。“龟背上的纹路,正中央是五行,周围是八卦,底下是二十四节气;龟的前脚趾有5只,后脚趾有4只,这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可走遍五湖四海。”陈孝旭介绍,“听父辈说,以前是各家各户自己制作小糯米龟,后来祭品太多摆放不下,就改为摆‘大龟’。”后来工艺慢慢失传,现在仅他们家在制作,传到他已经第四代了。

从糯米到“龟”,“大龟”的制作要经十几道工序。每只“大龟”大约需要30公斤糯米和20公斤白糖,制作时要提前一天浸泡糯米,然后把糯米磨碎,掺入白糖和用白糖熬成的褐色糖浆,搅拌均匀后放入大锅中蒸熟,出锅后搓揉成表面光滑的米团,等降温后就开始塑形,外形做好了还要在表面刷上一层煮过蜂蜡的食用油以增加“大龟”的亮泽和质感。每做完一头,陈孝旭就和家人把“大龟”连桌子一起抬到大卿宫。

可见,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在闽南的部分地区有着“摆大龟”的传统民俗。在这一天,人们会制作12头(闰年13头)大寿龟,同时举办舞龙斗狮、高甲木偶等表演来庆祝节日,热闹非凡。活动结束后,这些用米糕制作的寿龟还会被分给村民们,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