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这句俗语
(2024-12-31 07:06:11)
标签:
杂谈 |
在农村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俗语,这些俗语的覆盖面很广,比如农业技术,节气天气,以及关于身体变化的俗语等等,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关于身体变化的俗语“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聊聊“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这句俗语。
每当进入公历八月份,农历七月份也到了,在农历七月份有两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个是中国本土的情人节——“七夕”情人节。另外一个就是祭祀祖先的中元节。在笔者的家乡这边,农历七月中元节是非常受重视的,离家再远的人也会赶回来祭祀逝去的亲人们。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句俗语,也是和农历七月有关:“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说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对于这句俗语,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有一句比较经典,那就是“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
其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指的是在农历七月份和农历十二月份中旬这个期间,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两道坎,他们很容易去世。为何这样说呢?这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农历七月份中旬的时候,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候。在国内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正好是在“三伏”天期间,农谚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天”期间的温度比较高,白天和黑夜都是一样闷热的,就连空气中的风也是带有温度的,吹在人的身上感觉火烤一般。而在这样的天气,人都是很没有食欲的,有些人还容易中暑。
这对于身体抵抗力本来就很差的老人来说,尤其是一些卧病在床的老人,那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因为行动不便,躺在床上那不仅人热得非常烦躁,同时这对于心情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正常的年轻人在“三伏天”都容易中暑,别说是一些老人了。
在过去也没有一些降温设备,就算是在今天有风扇、空调了,老人身体底子弱,也是不能吹风扇的。所以,有些老人就“挺”不过这段时间,因此就撒手人寰了。
而在腊月的中旬的时候,正好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农谚所说的“冷在三九”,指的就是在腊月中旬这个时间段。
老人因为身体新陈代谢功能减退了,在冬天的时候都是很怕冷的。可是在腊月中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气温很低,老人的抵抗力差,很容易因此而着凉。
对于老人们来说,多数都是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一个小小的感冒就很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何况在冬天的时候,到处天寒地冻的,也没有地方可以去,长时间待在家中,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临近过年了的原因,所以心情很低落,这样也就给了病毒可乘之机。
对于老人来说,尤其是一些常年卧床的行动能力不便的,或者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他们最怕的就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这两个阶段了。
在农村里,每年也是在“三伏天”和“三九天”这个时间段,是老人去世的高峰期。显然,古人所总结的这句民间俗语,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这句俗语,其背后的意思是在提醒我们年轻人,在“三伏天”和“三九天”这两个关键时期,要多多关心和照顾老人,让他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帮助他们度过这两段艰苦的时期。对于这句老话你有什么看法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