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冬至
(2024-12-21 16:17:31)
标签:
杂谈 |
2024年“冬至”有感6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裴度在《至日登乐游园》诗中曰:“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天是2024年12月21日17时20分已进入农历甲辰年(龙年)十一月初十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冬至”。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民间甚至流传“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其实,这一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张仲景在一次行医途中,途经白河地区时发现,由于时值冬季、天寒地冻,不少人耳朵被冻伤的非常严重。他便组织乡邻子弟支起一口大锅,煮好“祛寒娇耳汤”后分发给民众食用。人们喝下热汤,两耳发热,浑身暖和,冻疮自然就有所缓解。久而久之,“娇耳”的做法便慢慢流传开来。每到冬季,人们就会吃“娇耳”来御寒。后来,又演变出“饺子”的叫法。
南方有吃汤圆的习俗。与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同,南方的冬季要相对温暖一些,所以南方的民众大多没有吃“娇耳”的习俗,却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吃汤团(圆)人人都知道,但说起“冬至吃汤团(圆)”或许就知之者甚少了。冬至吃汤团(圆),是我国江南传统习俗,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中记载,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据史料记载,大概从明清时期开始,南方人在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便固定了下来。在冬至这天,人们会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等馅料搓成丸子状。在这一天,汤圆也被称为“冬至圆”“冬节丸”。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待到春回大地时,它便是最勤劳的耕耘者;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依稀能听见春的脚步声。
因为冬至是第二十二个节气,距离春节越来越近,漂泊在外的游子即将踏上归乡的旅途,冬至也是一个温暖和安抚思归的节气,只可惜迫于生计和世俗的无奈,无法回家。你已经有多久没有和父母好好打个电话了?冬至是昼短夜长的一天,家里的灯盏依旧温暖!何以解忧?其实,诗人的心也被节气所牵动。唐诗人杜牧在《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中有诗云:“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只愿所有的思念都是为未来的团聚做最深沉的铺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中有诗云:“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冬至时节的到来,陪伴便是最美的时光!
在记忆的深处,冬至这天,母亲总是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全家围炉而坐,聊起了一些支离破碎的往事,恍如昨天;只可惜,父母的头发已经花白,腰身不再挺拔,脸颊上刻满了岁月的馈赠,无论天气多么寒冷,北风多么刺骨,风雪多么凛冽,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便是温暖的,幸福的!
一年的时光只剩下最后的一抹,回望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经历的事,虽然有的目标没有达成,有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不必惆怅,只要竭尽全力做好自己,为梦想而努力就好,因为生活不会辜负任何一份热情和付出,在这个厚重的季节里,整理好心绪,再接再厉,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感念生命的坚韧和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