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鸡不过六,狗不过八”这句俗语

(2024-12-19 10:26:07)
标签:

杂谈

俗语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农事、地理、为人处世之道、动物等,皆有涉及。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俗语是“鸡不过六,狗不过八”。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它究竟是封建迷信呢?还是存在一定的科学依据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鸡不过六,狗不过八这句俗语。

 鸡和狗都属于家养的动物,在我国民间,老祖宗们为了生存早就开始尝试着去饲养鸡和狗了。因此,这些动物也随着人度过了漫长的时间,我们的祖先总结了一些关于鸡和狗的俗语,比如:“鸡不过六,狗不过八”,到底是何意?下面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俗语:“鸡不过六,狗不过八”,大意是:鸡的寿命通常不会超过6年,狗的寿命通常不会超过8年。这是为什么呢?先来听一个故事吧。

古代有一本叫做《易妖》的书,是“三国二晋”时期记录一些“妖异”之事的书籍。书名中的“妖”不是妖怪的意思,是指一些匪夷所思的奇闻怪事。古人认为,只要出现了“妖异”,就表明天下会大乱,俗语:“鸡不过六,狗不过八”就是源于《易妖》。

《易妖》中说,古代一位老人,家里十分有钱,他十分喜欢狗,因此养了一只白狗,并且无论何时都和白狗形影不离。一天,老人突然身亡,他的儿女们只好把他安葬于山中。但老人的白狗也一起消失了。人们猜测白狗与老人的感情太深,因为知道老人去世,所以它也主动离去了。

然而,一年以后,怪事发生了:老人突然“复活”了。儿女们带着诧异的目光,问老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人自言自语地说,他刚死去不久,一位有名的道士经过他的坟,施法救活了自己,所以他跟随着道士游历了很多地方才回到家中。儿女对老者的话表示深信不疑,就这样,老人又过上了从前的生活,只是那只白狗却并没有回来。

这年,老人过生日那天,大家都来给他祝贺大寿,所以老人一高兴就喝得有点高了,提前离来宴席躺在摇椅上。不一会,人们看到老人变成了那只白狗。这一下,可把人们都惊呆了,一只白狗居然成精了!于是,大家趁着白狗大醉把它绑起来,用大火给烧死了。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大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因此大家也认为一些家养的动物,不要喂养的年限太长了。因为它们与人类接触的年数太长了的话,难免会有一些“通人性”,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危害人类的事情。

当然古代的这个说法,拿到今天来说显然是没人相信了。因为真是把家养的动物养成精,那谁还敢去养家畜呀?难不成会让它们成了精后,再来取代人们自己的生活吗?

不过,话虽这样说,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句俗语还是可以解释的:因为一般鸡和狗的寿命都在10年上下,因此,俗语:“鸡不过六,狗不过八”也是老祖宗的经验。

写在最后

“鸡不过六,狗不过八”这句话是一句民间俗语,意思就是说鸡的寿命通常不会超过6年,狗的寿命通常不会超过8年。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寿命极限,比如人类最多也就能活到一百岁出一点,这已经是大部分人类的生理极限。动物,也有它自己的寿命极限,有的动物可以活得比较长,有的则活不过一个夏天,但大致上都有一个大概的参考标准。鸡不过六,犬不过八,就是古人所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鸡和狗是以前人们身边最熟知的两种动物,而古人之所以会总结出这句俗语,除了一些动物生理因素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多少会养几只鸡。养鸡可以让农户们有肉吃,而且还可以每天都得到几个新鲜鸡蛋。但农户一般不会养一只鸡超过6年的时间,养的越久养殖的成本就会越高,而且年龄大的鸡不仅吃得多而且还不下蛋,有时还经常会生病。然而,现代科学表明,鸡和狗的寿命可以更长,有些狗甚至可以活到十几岁。因此,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多是基于古代的封建迷信和有限的观察。

综观俗语“鸡不过六,狗不过八”,大家可以明白:世间上的万物,不管任何一种都离不开自己的生存法则,无论是谁都无法去违背这个法则,我想这个俗语的诞生,也正是老祖宗总结出的经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