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1
(2024-11-30 09:32:05)
标签:
杂谈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常常听到。这句话从古流传至今,让人不禁产生疑惑:读书到底是高尚的事业,还是徒劳无功?难道读书真的干不了大事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
“书生”这一称谓有些奇怪,因时因势,时为褒义,时为贬义。“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俗语中的“书生”这个词已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人们对于一些读书人,常常是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认为他们都是一群书呆子,无用之人;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会读书,最后成为了科学家,大作家的人,那么也是比不上一个明星和商人。应当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那都是同样的贴切。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其实是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诗:“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这首诗的意思是: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种宇宙哲学的高度,是对全人类困顿处境的心理描绘。对于一个有着伟大志向的人来说,如果在现实的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那么便会生出这么一种困惑来。
一个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说书生就真的百无一用?其实,主要还是由于我们的诗人,一生都不得志,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才会说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话来。应当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唯一能够做的,那就是去认真读书,学会本领,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这样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不会读书没有用,只要会赚钱就行,对于这样的家长,也只能是说他鼠目寸光,没有远大的志向,充其量那一辈子,也只是一个暴发户的形象。我们完全不要被这样的话影响了,也不要以为真的书生就百无一用。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那些处在高层的人,那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本事,即使是你到达了那个高处,你也无法站立,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达到那样的本领,你也做不好那样的事情。记得有个孩子问家长:“妈妈,不读书也能赚钱,为什么你总要让我读书?还给我买来这么多的练习题,我的生活太凄惨了。”
妈妈听了这孩子的话,语重心长地对他讲:“妈妈让你读书,不是为了让你赚大钱。读书了你才有文化知识,以后你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只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可以让你在工作中更有科学性和创造力,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像某些人那样有自己的家族产业、有一定的后台关系。所以你需要读书来完善你自己,这样以后才能在社会有一席生存之地。”我觉得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借鉴。
何况,我们的诗人只是在发发牢骚,并不是真的就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只是在现实的社会里砬壁了,所以才说出了这样的话来,他的内心其实比谁都清楚,一个书生,刚开始时,他可能是做不了大事,如果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到了仕途,那么就不一样了,他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了。
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去努力,要认真读书,只有这样,用知识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