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这句俗语11
(2024-11-28 08:41:27)
标签:
杂谈 |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般老百姓是可望不可及的。而老百姓的智慧也是无处不在,他们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总结了很多的俗语,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受大家欢迎。
俗语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农事、地理、为人处世之道、读书等,皆有涉及。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俗语是“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啥意思?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这句俗语。
无论任何人,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里的书。读进脑袋里的书,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标。你想走向哪里,“书”知道答案。读书学习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修为,别怕“吃”读书学习的苦,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通向广阔世界最好的路。
一、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旅行自媒体博主房琪,一直以拍摄旅行短视频为业,看过她的短视频的人都会被她那个颇具文采和画面感的文案、唯美的旅行美景所打动。
时隔多年后,热播的音乐综艺节目——《为歌而赞》让她再一次“霸屏热搜”,持续圈粉。
当张含韵的唱功被质疑时,她的一段话被众人激赏:“如果真的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比起女王,我更喜欢清风,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十五六岁的那股清风越过了重重的山岗,吹到今天,你也还是最好的年纪,这就是上天对勇敢的女孩最好的奖励。”
跟其他人的点评相比,房琪的点评可谓可圈可点,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温柔而又不乏力量,让人忍不住一键三连。她的文化底蕴,让众人感到惊艳;可以说,她说的随便一句话,都能用作个人签名,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可你是否知道,这随口而出的一句话,可能是她看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才得来的。
也许这就是会读书的重要性吧。它能让一个普通人闪闪发光,能提升你的文化涵养、精神内核,让你脱离低级趣味,显得不那么粗陋、浅薄、面目可憎,能让你出口成章、舌灿莲花,成为一个谈吐不凡的人。
二、如何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学习的人呢?
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
那么,何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呢?从整体而论,读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分。不言而喻,那些仅仅追求记问之学,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这当属不会读书人之列。那么,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深知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必须营造一种恬适娴静的心境,唯有此时才进入到浩瀚书的世界。他们通过读书,以达到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如此的心境,通过读书达到增智慧的目的,那无疑就是会读书的人了。
我已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一生都是在与书打交道,读书和写文章几乎成了我的全部的精神寄托。但我绝不敢自诩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至今,我仍然还在苦苦地求索,可谓是愚者千虑终有一得,愿意与广大青少年们交流读书的心得。我的体会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读书贵在于精,包括精选、精读和精思,这是每一个名家读书的共同的心得。可是,在“好大狂”的思潮影响下,现在图书的版本越来越大,字数也越来越多。现在,无论是学术著作或小说动辄数十万言,有的甚至百万字以上。目前,连研究生的论文多数都是十万字以上,有的甚至多达二十万字。可是,在民国时期和国外的学者,他们最富有创造性的著作都是少而精的。例如,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校注人间词话》,其中曾经创立了“境界说”,但仅有小三十二开本七十页,只不过四万字。曹聚仁先生的《中国近百年史话》,叙述百年历史仅有五点五万字,如果由中国现在的大学教授们来撰写,至少要写上百万字。
显然,要想读小而精的书,必须改变我国当前学术界追求多而杂的著述风气,只有著作者提供精品的著作,读者才能读到精品的图书。我国当前学术状况是,许多学者著书而不立说,时兴主编或合作编书,这是快捷出成果的诀窍。试问:古今中外的传世经典著作,有哪一本是合作编写出来的?一本极有创意的著作,其核心观点及其论证,充其量几千至多几万字足矣。然而,现在大部头的著作,多数是故弄玄虚,或者是为了赚取稿酬,不仅对读者毫无启迪作用,而且令读者感到厌烦,这也是导致当今不少人不愿购书和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懂,而最高境界是读“通”。古人说,学必悟,悟而生慧,因此悟性之有无是区别读书优劣的主要标志。悟性是能够学会的,但却不可以教授。一般来说,悟性的获得需在娴静的冷环境中,通过自己反复揣摩,不断内省、反思、渐悟、顿悟,从而获取智慧。渐悟与顿悟都是获得智慧的途径,渐悟是逐渐的,顿悟是突发的灵感,像创造性的灵光一闪念。我以为,读书人只有获得悟性,才能达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你平时是不是这样读书的?从第一页的第一行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一字不落地读完。或者一本书才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遇到读不懂的干脆就丢到一边。“买书不读”“看不下去”“看得慢”“看完记不住”“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是不是在说你?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读书太累,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短视频占据生活主要内容的时代,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已经令人目不暇接了,试问谁还能再沉下心来去读一本书呢?
人心浮躁,安静地读一本书已近奢望,那么不如换种方法,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把书读下去。
在日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读书家,一年读3000本书。其实,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喜欢读书。像大多数人一样,幼年时期的他不擅长读书,以致两次高考都失败了。在他20岁的时候,他受日本知名企业管理顾问神田昌典的书的启发,从此开始喜欢阅读,人生也由此发生了巨变。
他参与创办的企业,创造了从0到8亿日元的销售额。后来,他创办了日本更大的读书会——实践阅读会,以新的脑科学、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法——共振阅读。目前,在日本约有35000多人(从10岁到91岁)都在实践这个方法,一种能让你沉下心来读书,并且能高效阅读的方法。
这种神奇的读书方法是怎样的呢?竟然可以让人一年读那么多书。答案就是,你不需要逐字阅读,不需要全部读完,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只要找到有用的内容,哪怕只有一行也可以。“斜读”也好,“跳读”也好,或者找关键词阅读也好,都是可以的。每天哪怕只花三分钟去阅读也可以。你可以反复地多读几遍,多重复几遍。只要是能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就说明你的阅读是值得的。只要从书中找出对自己的人生和日常生活有用的东西,哪怕只有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有帮助,都是好的。
三、学而不思则罔,你还需要会思考
美国作家戴维·希普勒在其著作《穷忙》一书中说:成功来自“精准的努力”,而不是“平庸的忙碌”。学会用正确的努力方式去努力,比努力本身更重要。是啊!除了会读书外,你还需要会学习。举一反三,应用自如。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在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一本思考方面的书,叫《如何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作者西成活裕是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奥组委顾问。先后任职于山形大学、龙谷大学、德国科隆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现任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由于大数据的普及和个人偏好的设置,我们追求知识不再为了获知和开拓,知识积累变得越来越重复,并逐渐形成了信息茧房,让自己越来越成为惰性思考的奴隶。应试教育让很多功利的家长试图通过辅导班能把已经总结好的知识以现成的方式直接灌输给孩子,让孩子慢慢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没有知识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变化发展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详细阐述并分享了自我驱动能力、多级思考能力、怀疑能力、全局能力、区分能力、飞跃能力、精细分解能力等七种思考能力,并针对在日常生活、工作等各种场合中该如何灵活运用这七种能力,给出了具体的做法。正因为现今社会复杂多变,不妨透过思考能力来武装自己,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吧!
弗朗茨•卡夫卡曾在1904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 我想,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阅读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否邂逅那些让我们产生强烈共鸣的一字一句。正是因为那些引起共鸣的一句话一个词,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这本书值得一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抱着边学习边读书边思考的心态,去发现这个世界,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到那时,也许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此刻难以想象的全新的自己,而周围的世界也变得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