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
(2024-11-17 09:15:23)
标签:
杂谈 |
教育子女是门大学问,古代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以专家自居的人来指导,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方式——“严管”。
《三字经》中有句话叫“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在家有严父,在校有严师,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此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也。
为了教育子女,民间还流传有许多警醒世人的俗谚,其言看似粗鄙,其实大有道理,那些老话,对现在的家长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如果对子女一味放任,孩子的幸福只是一时,有些恶果将会伴他一生。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这句俗语给我们敲响了什么警钟?下面我就跟大家聊聊“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对这句俗语最好的诠释莫过于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有个独生儿子,从小娇惯的不得了,不管要什么,都想尽办法的弄来给他;不管做错了什么事,从来都不会责罚他一句。在这个独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村里来了个货郎担,大家都围在边上东看西看,独生子记起他母亲曾说过,缺一枚绣花针,于是就从货郎担里拿起一枚绣花针,也没付钱,就拿回家送给了他母亲。这位母亲在得知绣花针的来历后,不仅没有指出孩子的错误,反而一个劲的夸他能干。
这之后,只要家里缺什么,这个独生子就会从别人家偷偷的拿来,他母亲不但不批评他,还会替他遮着掩着。渐渐的,这个独生子从偷鸡摸狗发展到了偷金、窃银,打砸抢杀,等到他的母亲觉得事态严重,再想要阻止时,已然来不及了。
终于有一天,东窗事发,独生子在偷盗过程中被抓了个正着,因为情节严重,被判了死刑。行刑前,独生子他借口想吃母亲的一口奶,却将母亲的乳头咬掉,以此责怪母亲纵容他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当初他偷拿一枚针的时候,母亲就及时教育制止,可能这个独生子就不会是这个下场。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针虽小,也不值钱,但重点在于:偷窃这一行为却是非常恶劣的。如果在第一次有了这个行为后,不加制止和改正,久而久之,一旦养成了习惯,促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就会酿成重大的恶果,到时就追悔莫及了。
民间还流传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可见小时候的身心健康对其之后的性格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万万不可纵容孩子犯的小错,时间一久,很容易就会从“小错”变成“大错”。俗话说“浇花要浇根,教子要教心”,一定要从源头上将孩子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