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
(2024-11-16 06:15:57)
标签:
杂谈 |
2024年下元节有感1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农历甲辰年(龙年)十月十五,是我们中国古老的“下元节”,一个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其实,它是一个祭祀的日子。
一直以来认为中国人只谈论生,忌讳死,不小心说出这个字要“嘘”“呸呸呸,再说一遍”。可我们却有好几个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下元节。《庄子·德充符》中:仲尼曰:“死生亦大矣”,晋·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中曰:“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显然,在我们心里死亡不是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了这么简单。
早在原始时期,人们便认为人的灵魂独立于肉体而存在,有着“肉体虽死,灵魂不灭”的信仰。这样的信仰不仅对于离开的人,也在爱的人心中。
自从父母亲去世后,我不再害怕坟墓、死亡,我爱上了所有祭祀节日。哪怕下元节是一个逐渐消亡的节日,我们也不再祭祀,却还是愿年年提起。因为节日是一次集体的思念,让我们不再害怕告别;因为节日让我们相信爱是一条线,连接彼岸的你我,正大光明与逝去的亲人温存。
一、下元节是一次集体思念
民间流传有这样的俗谚“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相信灵魂永存的中国人,创造了下元节的祭祀,用新收的谷米做成各种供品,用来祭拜水官和祖先。
江苏武进一带,人们把素馅的团子蒸熟后,会放在大门外“斋天”;福建莆仙的民间人家,再忙都要抽时间做食令,他们会将麻籽碾细掺上黄米蒸成“麻腐包子”,或者打糍粑、做红粿五香卷等,丰盛又隆重。无一不准备得满满当当,因为他们的世界和人间一样,有寒来暑往,也会饥肠辘辘。每一份食物的妥帖准备,都是害怕逝去亲人吃不好、穿不暖、睡不香。
好好度过,是下元节寄去碧落黄泉的第一份爱。之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成一桌,享受祭祀后被称为“福余”的果品食品,“吃吧吃吧,消灾解难!这是祖宗吃过的,福气都在里面呢!”“吃吧吃吧,热闹热闹!这是齐聚一堂的幸福!”
过节日很辛苦,从早忙到晚, 腰酸腿疼,然而盛大而隆重不止对对节日的重视,更是让我们齐齐聚聚一堂,一起思念那些逝去,却始终活在心里的人。
二、下元节,化解一切苦与厄
下元节,是一个于道教有关的日子。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而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元一体,于是分别对应:上元灯节,天官赐福;中元鬼节,地官赦罪;而下元节,则是水官为人间解厄。
《中华风俗志》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会修斋做道场,祈神下凡免灾。家人们在准备了丰富的供品之后,把制作精致的纸扎,如金山银山、高楼别墅、豪车游艇,或电视机、电脑、手机、衣服包包,以及“金银包”,一把火点燃,熊熊烈烈,照亮彼岸。无论是水官来人间“巡听”疾苦,还是祈求祖宗灵魂保佑子孙,抵达的都是同一个心愿:解厄。
以往或许我们有很多欲望,升官发财、蒸蒸日上、环游世界。但如今,与先民们一样求化解灾厄成了一个朴实的心愿。将霉运、厄运、病运、疾运,把伤心的、难过的、困苦的、悲哀的清零。愿来年的你我,身体健康,无灾无难。愿来年的你我,凡事顺遂,简单美好。
三、中国人的死亡美学是生命不该随便死去
中国人纪念死亡的方式,很浪漫!清明时节,大地初生,我们在烟雨中锄去新生的野草,描红掉漆的墓碑,让亲人安身的坟冢,也能体面地立在山岭之间。七月半中元节,烈日炎炎夜微凉,我们在道路为没有家的“孤魂野鬼”设食,让他们也能吃饱饭,不再孤零零。十月一寒衣时节,我们默默地把用纸做好的棉衣,烧献给地下的亲人。寒来暑往,黄泉霜冷,因为他们也会害怕寒冷,所求的不过是让他们吃饱穿暖。
中国人的死亡美学,和我们的性格一样,不会像拉美文化那般张扬,在亡灵节举行盛大的乐舞;不会像日本那般凝重,将自杀捧上某种合乎道德的舞台。而是拥有活着的尊严,吃饱穿暖,春夏秋冬。
《中庸》里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让已故者活如生时的体面,让临终者不惧死后的世界,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就是中国人的死亡美学。有了这样的死亡美学,生命才不会随便活着,随便死去。
下元,一年中最后一次圆月节。月光如银,照着冬夜更加冷峻,就像人之一生,一直都在做减法,见一面少一面,相遇与离开,重逢与告别,悲伤与遗憾总是伴随。人生到头来,赤赤条条,是谁也逃不过的命运。正是如此,怀念才如此厚重。
怀念一个人,怀念一餐饭,一次出游,一次相伴,一次闲谈……美好的回忆妆点了彼此的人生。到头来,才不觉人生虚晃,而是真诚活过。
今日下元节,不管你是如何度过此日,愿你消灾解厄时,期许未来;愿你回省过去时,立足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