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这句俗语
(2024-10-22 09:13:01)
标签:
杂谈 |
农村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语,很多都是流传下来的俗语,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大道理,有的直白易懂,有的会让人不明所以。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句农村俗语:“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不知道你听过没?这句俗语有何深意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这句俗语。
价值,无论对于人还是对物而言都相当重要,它是衡量人与物的标准。就比如我们的工资高低,就是取决于我们对公司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对于物体而言,只有物尽其用,它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而怎样使“物”尽其用,就是靠我们人类发挥作用了。因此,做什么事情之前,我们都需要仔细考虑一下,怎样做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或者是价值。
这个道理在“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就得到了体现,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不要在千里之外去贩卖马匹,也不要在百里之外去卖葱。意思虽然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一点儿也不简单。
“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这句俗语的前半句“千里不贩马”,所谓“千里不贩马”,是指如果你是在做买马卖马的生意的话,而你的主顾又远在千里之外,那千万不要去做这笔生意,会赔死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长途贩马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故,有些麻烦是你根本意料不到,或者说意料到了也没有办法处理。例如马出现了传染病怎么办?远离家乡,缺医少药,难道眼睁睁地看着马就这样死去吗?又或者马突然不吃草料了怎么办?
这也许就意味着即便你到达了目的地,马也瘦得脱了相。瘦马是卖不到钱的,有可能你还得把马再赶回来,这一来一回,你得赔进去多少钱?不用算也能知道。所以长途卖马根本就是赔本的买卖,做不得的。
西汉时,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亟需大量好马,于是鼓励中国北方包括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的一些牧民大量养马。为什么要鼓励这些地方的人养马呢?因为离北方的匈奴近呀,马匹可以就近转变,立刻投入战场。
而从南方调马,一来没有合适的地方,更主要的是距离太远。所以汉武帝最后得到的都是上好的宝马,一战而击败匈奴。
总之,马匹在古代地位是很高的,那是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我们在影视剧中也能了解到,有马车的都是富贵人家。既然有需求,那么就会有买卖市场。这时候里面就有一些道理了。
马可以代替人的脚力,但是其体能也不支持长时间的跋涉。所以要是去千里之外贩卖马匹,马走那么远,自然而言会掉膘。如果马匹变瘦了,那就卖不出一个好的价钱。而且经过长途跋涉之后,马的精气神也会变得不好,甚至还会影响其毛色的光泽度,很多人看马都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所以千里之外贩卖马匹会对其价格造成较大的影响。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人力,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马,走着去自然不是很现实,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骑马去。可是如果在远方将自己的马卖掉了,又用什么来代替自己的脚力呢?古时候交通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发达,如果自己要走那么远,不知道要走到何年何月呢?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减轻自己的负担。
二、聊聊“百里不贩葱”
“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这句俗语的后半句“百里不贩葱”,它的道理和前半句其实差不多。无论是大葱还是小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家家户户都不能少的。
正因为家家户户都需要,所以旧时中国农村种植葱的人很多,但是人们恪守一个原则,卖葱绝对不到百里之外。因为大家都知道蔬菜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鲜。没到傍晚,菜市场都会有很多当天没有卖掉的剩菜,卖家大多数都会选择将它们扔掉,因为这样的蔬菜第二天很难卖出去,如果卖这样的蔬菜,反而是砸了自己家的招牌。
古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了“百里不贩葱”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大葱不能晒,一旦被太阳晒了外面的皮就会干,这样看起来就一点儿不新鲜了,就算是好不容易弄到了地方,也不一定能卖出一个好的价钱。可能比在当地出售的价钱更便宜,这又是何必折腾自己呢?另一方面是因为大葱是一个低利润商品,其实无论在哪儿价钱都差不多。如果你要去很远的地方出售,首先要保证数量,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获利。
可是量多了自己拿不动怎么办?就需要雇一个交通工具了。如果到了目的地销量还不是很好,有可能连雇车的钱都不够,自己还走这么远受累。所以说,为了保证盈利以及蔬菜的新鲜,很少有人选择远行贩卖蔬菜。
无论是“千里不贩马”还是“百里不贩葱”,其实都是讲的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做生意有成本,超出成本就不要去做了。
写在最后
“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这句俗语,其实对我们现代生意人来说也有意义,例如现代社会“电商”为王,但是什么产品可以跨长距离运输而不坏,什么不能长距离运输,这些都是很有学问的。在接单之前,最好是仔细地考量一下,不要眼睛总是盯在那点利润上,要把相应的风险全部考虑进去。
不要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那就得不偿失了。中国民营企业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植根在农村的土壤上,对农村的营商环境了解的十分透彻,才不会出现赔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