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这句俗语
(2024-10-21 14:58:26)
标签:
杂谈 |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尤其民间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的俗语就是最好的证明,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像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就是这样一句很好的俗语,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是啥意思?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这句俗语。
现在人们非常注重饮食健康,这里的健康不单单是食物的新鲜程度,更多的是指搭配的均衡程度。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大鱼大肉,可是大鱼大肉已经不流行了,相比较而言,人们更愿意吃“清粥小菜”,其中的道理想必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吧。
有一句俗语叫做“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古人何出此言呢?照理说,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有的吃就已经算很不错了,特别是有肉吃就应该偷笑了,可是为什么还会对肉进行“挑三拣四”呢?原来这里面是有古人传下的讲究。
一、聊聊“俗语来源”
古人重文轻武,在明朝的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个成语,那就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在当时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指这些官员身上所穿的朝服,文官上面的朝服会绣上飞禽,而武官会绣上走兽。
尽管在官职上,文官和武官是同等级别,但是我们都知道,相对于武官而言,皇帝更喜欢的还是文官,一方面是因为文官有墨水,懂得讨皇帝欢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武官对皇帝存在着威胁,大部分武官都是战功赫赫的将军,手下有很多对他言听计从的士兵,皇帝为了防止政变,就会想方设法地打压武官,降低武官对自己的威胁程度。
这个做法是从宋朝开始的,因为唐朝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所以从宋朝开始,武官的地位一落千丈,尽管品级和文官相同,但实际上文官比武官更加高一等。这种观念深入老百姓的心中,所以在潜移默化中,“飞禽”就象征着文官,“走兽”象征着武官,所以飞禽就比走兽更高级。另外,因为“走兽”都是在地面上活动,人们经常接触,而“飞禽”在天上飞,我们只能远观,从心理层面来说,飞禽的神秘感优于走兽,而人的心理就是越神秘的东西就越珍贵,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文化开始在民间流行,逐渐形成了飞禽走兽在人们心中优劣高下的思维定势。所以才会有“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的说法。这句俗语从开始就一直在民间流传,直到现在社会依然风生水起。
二、聊聊“宁吃飞禽四两”
飞禽无论口感还是肉质都很可口,吃起来味道很好,这是因为飞禽是白肉,而白肉既包括鸡鸭又包含了鱼虾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含量较高,蛋白质和营养价值普遍不低,所以古话说“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鱼肉”也同此理。
三、聊聊“不吃走兽半斤”
“走兽”就是家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红肉,主要包括牛羊猪,我们都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吃的主食,红肉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也较白肉略低,并且不易于消化吸收,尤其是儿童和老人。
四、聊聊“科学内涵”
“飞禽”也就是白肉不饱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更容易降低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以平衡高密度脂蛋白,从而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而“走兽”也就是红肉脂肪含量高不容易消化,还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这也就是宁愿选择四两的禽肉也不要半斤的畜肉,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协助下依然能够总结出如此深刻的道理。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飞禽和走兽已经成为了重点保护动物,坚决杜绝食野味,但其涵盖的意义却未曾改变,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