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这句俗语

(2024-09-20 14:40:56)
标签:

杂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俗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社会、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态度。其中,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这句俗语,啥意思?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这句俗语

一、聊聊“家贫常畏客”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这句俗语的前半句“家贫常畏客”,不由得让我想起唐代张籍《晚秋闲居》:“家贫常畏客”其意思是:家里穷的话,就会担心有客人前来拜访,因为拿不出什么可以招待对方的。是啊!小时候的我不懂,为什么母亲怕来客,但从不慢待客人。

社会的格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改变,日子过得好了,手头有余钱了,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频率也越来越快,你请我,我请他,大家互相请,请客变成生活中一种很平常的交往方式。有人说,如今请客不犯愁,犯愁的是能不能请来客人。请人来做客是主人的心思,客人来吃请是给主人面子。这话不是笑话。

时下,请一回客是很容易的;但在我小时候那个年月,请一次客还是很难的。我家在农村,很穷,来串门的也都是一些穷亲戚。母亲招待他们没有大鱼大肉,一是没钱去买,二是有钱也没处去买。家里来了客人,炒一盘鸡蛋,煎两块豆腐,焖上一锅五谷杂粮饭,这就是不错的待客饭菜了。要是赶上来串门的是辈分高的长者,母亲还会去打一壶酒来给他烫上。这在我们家当时的境况里已经算是奢侈了。那时的我还不懂事,不知道母亲是惧怕来客的,反而在幼小的心灵里生长着一种希望:盼望家里来客人,因为只有这样,母亲才能做点好吃的,我才能有机会分享一点儿,尽管是残羹冷炙,但那味道足以让我许久不忘。

母亲怕来客,但从不慢待客人。她总是把为难藏进心底,脸上洋溢着热情,想方设法招待好他们。虽然饭菜简单些,说来也许有些寒酸,但母亲的心是真诚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他们情感的回馈也是真挚的、持久的,不会因为寡淡的饭菜而寡淡了亲友间的情意。多少年后,我回想起这些,忽然意识到:当年,正是母亲的这种真诚和热情,才浓重了亲友间的情感味道,并由此生成一种永无断裂的亲情力量,维系着我们这个家族以及亲友间的团结和进取,才使我们能够克艰历难、蒸蒸日上地走到今天啊!

二、聊聊“身老转怜儿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这句俗语的后半句“身老转怜儿”,不由得让我想起唐代张籍《晚秋闲居》:“身老转怜儿”其意思是:自己老了总是觉得自己的价值要得到传承,所以喜欢、疼惜小孩子。这跟隔代养小孩容易溺爱的道理是一样的。

长辈喜欢、疼惜小孩子是人之常情,没有错。但太过于关心孩子,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是坑娃。

隔代教育的情况在我国越来越多,在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很多父母都出去工作,生孩子不带孩子,大多数丢给爷爷奶奶带,在我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是隔代教育。这就造就出了中国式溺爱,很多孩子被宠坏了,通过下面这个案例一起来分析隔代教育的危害。

看到一件小事,笔者有一天路过闹事,在超市门口看到一个青年多岁的男人在责骂一个大约5岁左右的小男孩,大概意思是男人刚从超市买的自行车被小男孩扎破了,说孩子没有教养,男人让他陪。但是男孩想跑,被年轻人死死扯住衣服,男孩朝年轻人的手臂咬了一口,年轻人生气地往小男孩脸上扇了一巴掌,小男孩哇哇大哭。这时从超市走出一个老年大妈看到这一幕大喊喂,你打我孙子干啥?”小男孩像见到了救星,奶奶,他打我!”。老年大妈瞪圆了眼睛对年轻人说:你为什么打孩子?”在得知事情缘由后,这位奶奶的举动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大妈问这车多少钱?”年轻人说:刚买的,500元,还有单据!“年轻人放开了孩子,从裤子里掏了半天,掏出一张收据,递给大妈。谁知大妈看都没有看直接扔了1000块钱在地上,随后,奶奶竟然对小男孩说,孙子,拿块砖头来!这单车已经是你的了,你就把它当玩具处理掉。小男孩嗯了一声,拿起砖头对着单车一顿砸,好端端的单车瞬间变形报废。最后,小男孩趾高气扬地牵着奶奶的手回家了。

以上事件虽说比较奇葩,但这却并非个案,很多老年人带孩子的方式就是这样简单粗暴,只要孩子开心,一切都可以。这个例子是老人疼爱孩子的典型,其实这样做的后果对孩子危害很大,小男孩其实心里已经刚刚感觉到自己犯了错,经过奶奶这么一闹,他会觉得自己没有错,反而觉得这样很威风,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钱来摆平。这样孩子的价值观和对事情是非对错的判断都会扭曲。这位任性的奶奶你知不知道你已经无形中害了你的孙子。下面就看看隔代教育的溺爱行为都有那些危害。

第一、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形成自我中心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1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长大后也会为一点不顺心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第二、孩子缺乏独立性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这种种做法,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没有一点独立性的孩子将来出社会终将会一事无成,所以“啃老族”才会如此之多。

第三、孩子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隔代教育的根本上就存在着孩子心理沟通的缺失。很多老人只关注孩子吃饭和穿衣,很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想法。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久而久之,孩子会受到影响,思想落后,缺乏活力,心理形成老化现象。

第四、性格孤僻,难于相处

很多被溺爱的孩子性格都比较乖张古怪,很孤僻,这样对孩子的人际关系有很大障碍。由于从小都是在一片讨好声中成长,踏入社会谁还会这样讨好你,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过度宠溺的孩子不肯委屈自己,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

第五、孩子健康状况不良

很多爷爷奶奶都喜欢追着孩子喂饭,这对孩子身体是有害的。孩子要么过于挑食,营养不良,要么就是任性暴饮暴食,过于肥胖,两者都是健康的大敌,于是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从小就落下病根子,对今后一辈子的身体状况都会有影响。

写在最后

“家穷怕来客”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主人担心无法妥善招待客人,从而避免邀请客人来访。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农村尤其明显,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家庭收入有限,而请客吃饭是一种社交方式,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负担。如果家庭贫困,邀请客人来访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来准备食物和招待,这对于本身就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是一种压力和负担。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压力和可能带来的尴尬,贫困家庭往往会选择避免邀请客人,以减少经济上的压力和社交上的尴尬

此外,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担心的是亲戚来了招待不起,这种担忧反映了他们对社交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尴尬或失礼情况的恐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体面地招待客人成为了一个难题,尤其是当客人期望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距时,这种压力和焦虑会更加明显

总的来说,家穷怕来客的现象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下的产物,反映了贫困家庭在面对社交压力时的无奈和担忧。

“身老转怜儿”,唐代张籍的《晚秋闲居》中身老转怜儿表达了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珍惜与儿女共度的时光,体现了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晚年生活的感慨。

身老转怜儿这句诗出现在张籍的《晚秋闲居》中,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晚年时的心态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更加珍惜与儿女共度的时光,对儿女产生了更多的怜爱和关怀。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对晚年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中的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对比。前者描绘了作者因家境贫困而害怕客人来访的情景,后者则展现了作者在老年时更加重视家庭、珍惜与儿女相处时光的情感状态。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情感的发展,也折射出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加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时光,家庭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

此外,《晚秋闲居》中的其他诗句如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情感和哲理。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了一幅晚年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