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这句俗语
(2024-09-18 09:39:02)
标签:
杂谈 |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俗语,这些俗语言简意赅,是我们老祖宗长期劳作和生活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对我们生活或者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秋佳节期间,笔者回农村老家和村里老人闲聊的时候,时常听到他们说起的一句俗语,可能与八月十五有关,时光匆匆,萧瑟的秋风吹起了老人们对人生的感叹。加上又到播种冬小麦的时段,这句俗语正应景。那么,这句俗语说:“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说的啥意思?有何道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这句俗语。
一、聊聊“人怕老来苦”
“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这句俗语的前半句“人怕老来苦”,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无论从“精、气、神”上,或者在体能上,都有吃苦的本钱。但是,到了人老色衰的时候,身体机能下降,“身子骨”不经折腾,身体腿脚不那么灵便,也就无法与自己年轻的时候相提并论,吃不了年轻时候能吃得苦,不得不感叹岁月不饶人!
实际上这句话更多的警示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年轻人就好比四季中的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年轻人要好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机会,趁着年轻有吃苦耐劳本钱的时候,要好好利用时间,努力奋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要平躺着糟蹋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
那么,到了夏收、秋收的季节,才能“谷满仓”,手里有余粮,心不慌。到了象征着老年的冬季,就少会因为“寒冬”而受苦,此时再发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悔之晚矣!
我们每个人终将老去,所以我们要在自己能吃苦的年纪,多承受一些生命之重,孝敬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给孩子们。那么,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无愧于天地良心,无愧于父母孩子,坦然面对自己,活的就会潇洒轻松许多,很大程度上在老年的时候,就会少吃一些苦。
二、聊聊“麦怕胎里旱”
“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这句俗语的后半句“麦怕胎里旱”,这话指小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正是拔节孕穗期,是实现花多、粒多的关键时期。此期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如缺肥少水则影响小花发育,尤其是四分体形成期,是需水临界期,如缺水则花粉与子房发育不良,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又有俗话说:“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沙滩。”可见种植小麦要因地制宜,各地应根据当地种植冬小麦的时间,正常播种就行。
根据冬小麦的生育特征,人们发现小麦有:“麦怕胎里旱”的特点。有俗话说:“种麦底墒足,根多苗子粗”,也很直白的说明播种小麦怕干旱。播种麦子的时候,最怕播种的时候土壤干旱无墒情,麦种不能及时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发芽出苗,待气温下降以后,出苗扎根就难了。所以播种越冬小麦时,土壤缺墒就得及时灌溉,不能马虎大意。
小麦这种旱地作物,虽然生育后期比较怕水渍,但是在冬季麦苗期,雨雪大一点没事。农谚说:“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充分说明小麦苗比较耐涝不耐旱。
所以,在仲秋之际抢收抢种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播种冬小麦时,土壤里有墒情,确保小麦顺利出苗,茁壮生长。在秋冬季节,也要根据当地的降水量,根据当地干旱情况,酌情及时灌溉越冬小麦,为来年小麦的丰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石。
这句俗语:“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是祖辈们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应小麦“胚”里怕旱的生育特点,更加彰显小麦丰收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生要把握好机会,努力奋斗,多结善缘,不要把自己搞得一无所有,众叛亲离“老来苦”,那么才能更好的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种小麦等农作物,要根据它们的生育特征,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才能获得理想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