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历七月十五都有哪些传统风俗

(2024-08-18 10:15:41)
标签:

杂谈

农历“七月十五3不做,子孙代代有福报3不做指啥?

我国有四大祭祖节日,除、清、九、盂,分别指的就是除夕、清明、重阳节、中元节,古人认为人去世后会通往另外的世界,对祖先进行祭拜就是为了让祖先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安逸,这虽然听起来有点迷信,但这是国人慎终追远、传承孝道的表现。

根据我国不同地方的风俗,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为“鬼节”,传说鬼节地狱的鬼门会大开,很多鬼魂会出来阳间游荡。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七月十四鬼门关大开,还是七月十五的鬼门关大开呢?万一拜祭错了,会不会令自己的先人收不到祭品而不高兴呢?

按道教或佛教来说,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但有些地方,尤其是华南地区,却是七月十四日晚上拜祭先人。但无论在哪一天过中元节,其所对应的习俗都是一样的,如祭祖、烧纸钱、吃鸭子、放河灯、祭祀土地等。那么中元节是怎么来的?这天有哪些禁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元节是怎么来的?中元节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在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3种说法:

1、源于佛陀弟子目连救母。相传佛陀的大弟子目连见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中形销骨立,目连不忍心母亲受苦,于是施展神力把饭菜送到母亲嘴中,谁知饭菜一到嘴中就变成了炭火,于是目连向佛祖祈求救母的方法,佛陀告诉连母:你的母亲在生前不信因果,由此沦为饿鬼,你需要在七月十五用珍肴供养十方僧人,只有借助大家的发力,你的母亲才能脱离苦海

久而久之,在我国民间就有在农历七月十五祭祀祖先、祭祀鬼魂的习俗。人们在农历的七月半这天烧纸给亡故的先人,便随带烧一些给无家可归的鬼魂,人们认为施舍了就不会来找麻烦。

2、源于道教三元说。相传在我国道教中有三位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这三位大神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在上元正月十五赐福,水官在下元十月十五为人解厄,而地官在七月十五为人赦罪。

地官管理着地府,在中元节这天地狱之门大开,有主的鬼回家,没主的游荡人间,徘徊各地找东西吃,因此在我国民间普遍有在农历七月十五祭祀鬼魂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图个平平安安。在我国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站的说法,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忌讳晚归、忌讳下河游泳。

3、源于先秦时期传统的秋祭。农历七月正值孟秋时节,早在新秦时期就已经有孟秋祭祀的活动,而“七月半”就是我国传统的庆贺丰收的节日,在农作物快要成熟的时候,人们要准备时令佳品先供奉给祖先,以祈求来年粮食也有好的收成。时间久了,在我国民间就有了“七月半”供奉祖先的习俗,这也是一种孝道的传承。

二、农历七月十五,都有哪些传统风俗?

今天是2024818日,农历甲辰年七月十五,都有哪些传统风俗?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祭祖大节,这天的规矩可以说非常多,农村老人说七月十五3不做,子孙代代有福报,指的是哪3不做?

1、上坟祭祀不提前或者推迟。老话说早清明,晚十一,不早不晚七月半,在七月半这天我国很多地方有上坟祭祖的习俗,我们上坟的时候尽量在七月半的上午去,尽量在末时前赶回来,这是由于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在寺庙中的神职人员放假了,这天也是佛欢喜日,这天我们选择在上午上坟可以获得十方僧众来赦免罪过。

同时有三种人不宜去上坟,分别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老人腿脚不方便)、幼童(幼童心智不成熟)、孕妇(体虚,坟墓旁边阴气重),在上坟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感恩之心,忌讳偷吃祭品,忌讳穿红戴绿。

2、门口不放太阴之物。所谓的太阴之物就是指动物尸体、动物皮毛、动物骨骼、贝壳、以及一些恐怖的画像,在我们老祖宗看来房屋属于阳宅,阳宅自然要有阳气,如果房子没有人居住自然没有阳气,同时门口放置太阴之物会导致房子阴气加重。而七月半这天本身就阴气重,在门口放置太阴之物,在我们老祖宗看来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虽然这听起来迷信,但是在门口放太阴之物不仅容易招惹病菌,而且还会导致人身心不健康,人容易变得焦虑。

3、夜晚晚睡。2024818日,农历甲辰年七月十五中元节非同一般,对应的干支时间为庚申月的庚申日,在五行中都属金,因此今年中元节是纯金日,这天是农历七月中金气最强的一天,纯金日刚好处于月份的最中间,也是我们祖先最活跃的时间。因此这天我们忌讳晚归,为了避免招惹是非,我们最好在午时前归家,最好早睡。

总结,中元节你们那里有哪些忌讳?为了图个平安,老传统我们遵守一下也不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