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人穷不砍三种树,后代子孙得佑护”这句俗语
(2024-08-09 08:07:46)
标签:
杂谈 |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之上,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传承,时代不断更迭。而除了星辰与大地可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外,与我们共同栖息于地球的植物亦是如此。
植物不单美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其亦具备颇高的实用意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空气予以净化,能够成为人类的食物与药材来源,也可被用于制作工具以及开展建筑活动等。
在各类植物当中,树木属于数量颇为庞大且与人们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一类。树木的生长年限通常颇为长久,众多树木的寿命皆在百年之上,我国南京有一棵松树,据称乃六朝时期梁武帝所植。它历经诸多战火侵扰,至今仍存,已有1400余年历史。诸多树木种类自古代存续至今,足见其对人们的意义重大。
还有一句流传至今的俗语叫做“人穷不砍三种树,后代子孙得佑护”。这句俗语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树木保护的理解和看法。你知道是哪三种树吗?这句话又有什么道理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人穷不砍三种树,后代子孙得佑护”这句俗语。
在诸多树木里,部分树木为古人所钟爱,其中三种树对古代人颇具重要意义,古人通常不会轻易砍伐。那么这三种树究竟有何作用,能得古人这般珍视呢?今日我们便来探讨一番。
一、聊聊被喻为神树、浑身是宝的槐树
在风水学中,槐树是吉祥的代表。据说槐树能够助人转运,有安宅辟邪的功效。而且,无论是在民俗中还是在风水学中,槐树都是不允许砍伐的,这跟槐树的“槐”字有关。“槐”字由“木”与“鬼”构成,此字体现出古人觉得槐树上附有鬼神,视其为神树。故而古人对槐树心存深切敬畏,会把槐树种于庭院四周,祈愿自家子孙世代安宁。
槐树生命力强劲,可适应各类严苛环境,故而其历史绵长。古人经对槐树的精心观测与探究,知晓了槐树的诸多用途。
槐树是既有药用价值也能作为食材,更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种树木。在古代粮食短缺、且遇灾害、战乱之际,槐树成为百姓的救命之树,其树叶可作食物,助人维持生存。
槐树之花香气四溢,且味美宜人,民间素有“门前一槐树,非进宝即招财”之俗语。由此可见,槐树于百姓生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古代,槐树象征着三公宰辅之位。据悉,周代时在宫门外种植有三棵槐树,太师、太傅与太保三公面见皇帝,便是在这三棵槐树下进行。
故而古人常于自家门前植槐,希冀子孙得以功成业就,荣宗耀祖。正因这般,在古代,槐象征着科举考试,考试之年称作槐秋,学子赴京应考谓之“踏槐”。
同时,“槐”与“魁”相近,象征着能够一举夺魁,获取佳绩。另有观点认为,槐树若遭砍伐,“木”去则仅余“鬼”,此乃极为不祥之事。
二、聊聊摇曳多姿、饱含情思的柳树
自古以来,柳树始终是春天的标志性存在,古人尤为热衷于借柳树表达自身情感。柳树凭借其婀娜的姿态,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更是广为人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此诗句,鲜活地呈现出春天的明丽气息。此外,柳树不仅外观秀美,还蕴含吉祥之意,在古代可用于治病、驱邪逐鬼。
在古代传说故事里,观音所持净水瓶中,插着的是柳树枝条。例如,观音手持柳枝微微挥动,把甘露播撒至人间,替百姓除病减灾。
南北朝时期,每至元旦、寒食节,各家各户皆有以插柳枝避邪之俗。民众视柳树可予其吉祥与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故在古代柳树便具离别之情之寓意。
古时于送别旧友或友人之际,常“折取”一枝柳赠予对方,以此示意期望朋友留驻,彰显出主人的不舍之情,此乃一种情谊之象征。
古时,部分古人借柳枝抒发思念之意,如民众因介子推的忠心护主,于清明节时将柳枝插于门前,以表对其的追思。由此可见,柳树已非单纯的树木,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三、聊聊象征富裕、能救人命的榆树
在初春之际,榆树的叶子尚未全然生长,其形状恰似古时的钱币,故而得名榆钱。“榆钱”与“余钱”同音,象征着家庭富裕,钱财充裕。
在古时,平民百姓的生活颇为困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谁人不期望自家过上优渥的日子?故而众人皆倾向于在宅屋前后栽种榆树,祈望其可为家中带来充裕。
榆树具有颇高的食用价值,可助民众渡过灾荒之年。其叶子可用于蒸食,一棵榆树所生长的叶子,足以供一家人自春至秋食用,即便入冬,其树皮与树根亦可供食用。
为维持自身生存,百姓多愿栽植若干榆树,以作饥荒时家中的食物之备。榆树的果实、根茎,叶、树皮可作药用,具安神、利尿止血之效。在吉林省,有一市名为榆树市,据传其得名缘由便是榆树。
古时,传说,某地曾遇一年饥荒肆虐,民众食不果腹,众多人饥饿而亡。几位幼童偶然察觉榆树之叶可食,榆树的树皮研磨之后可以作为辅助性的食品食用,众人遂相继迁至有榆树之处居住。
众人凭借这些榆树熬过灾年,此地,遂得名榆树村。因人口持续增多,方有今日之榆树市。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榆树亦为可辟邪之树木。古人察觉,有榆树之处,环境尤佳,无病虫等祸患。
据现代科学探究,缘由在于榆树能够自行散发一种独特气息,此气息能够消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使空气尤为清新。且诸多害虫对这种气味反感,会加以回避。
榆树生长力强,材质坚硬且不易腐朽。榆树的树干还有造船、做器具,充当桥梁等用途。古人借此特性,将其制为输水管道,用以灌溉农田,效用显著。
或许正因这般,故而流传出一则俗语:“人穷不砍三种树,后代子孙得佑护”。初看时,此俗语似具浓重的封建、迷信意味,然深入剖析,便可察觉其中的实际意义。
槐树与榆树上的叶子可供食用,因其自身价值,助力古代民众屡次渡过难关,故而古代之人不会轻易砍伐它们,毕竟于灾年时可助人们摆脱困境。
柳树象征着一种情感以及精神的依托,此乃精神层面的需求,亦是一种风俗。尽管存在些许微小的迷信成分,然而其中蕴含着百姓对美好日子的憧憬。
总体而言,诸多民众喜爱在自家周边栽植这三类树木,既能护佑自身安康,亦可为其子孙增添“福运”,于古代更是百姓家在灾年时的“食物供给”,具备显著的时代价值。
在现代,这三种树仍旧深受民众喜爱,于街道旁、小河边皆可觅得它们的踪迹,据此足以表明,古人所言这三种树不可砍伐是颇具道理的。
许多人认为古人的俗语是迷信,实则这些人仅知其表,未明其里。以“人穷不砍三种树,后代子孙得佑护”来讲,槐树与榆树能使子孙免受饥饿之苦,柳树可教导子孙为人处世,传承先人的优秀品德。
如此行事,子孙易于良好延续,乃至有改变命运之可能,“后代子孙受庇佑”亦将得以实现。倘若砍去这三种树,于大灾之年,古人无食可吃,必然饱尝饥饿之苦,甚至会被饿死。
故而,此句话于古代具备显著的“实际意义”,绝非仅用“迷信”一词便可涵盖。那么,您对此有何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