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聊聊“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这句俗语

(2024-08-02 09:30:23)
标签:

杂谈

陆地《瀑布》二部 下五一:“人常说的:‘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你拿实在的利益给人家,人家才肯跟你干嘛。”是这个理吗?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这句俗语

“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这句俗语,是比喻没有实际的好处和利益,就吸引不到别人。是这个理吗?

书里讲了这么件事:公元前403年,时任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册封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家分别建国,标志着“三家分晋”获得了正式承认。

1500年后,《资治通鉴》的主要作者司马光对此痛心疾首,于这部煌煌巨著的开篇就说——“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很显然,他把“三家分晋”的主要责任按到了周威烈王的头上,认为是周威烈王自己坏了“礼”的规矩,所以之后——“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因为周天子“自毁长城”,所以后来各个诸侯国都被灭掉、诸侯国的国人百姓也都几乎死光,原因都在这里。

后世一直都把司马观的这个观点奉为至理,认定周天子不该失去原则,向现实低头。同时也认为周天子之所以失去威信,不再被重视,乃至最终被干掉,都是发源于此。但是,这真的是历史的真相么?司马光说的就一定对么?

这件事在现实中却比较复杂,本质上是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比如像书中讲的这样,周天子下属的诸侯国齐国发生了叛乱,齐国的大夫田会造反了,现在按照名份,应该是作为宗主国的周天子号召天下诸侯一起去消灭田氏,来恢复齐国本来有的名份,但这时其他诸侯并不愿意出力,因为这事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出兵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功劳都是周天子的,自己也分不了齐国一寸土地,反而会造成自己的损失。谁会来做呢?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史书的看法是韩赵魏三家比较主动,想利用这次平叛的机会来获得自己身份上的合法性,逼周天子给自己升级为诸侯,但换到周天子的角度,这何尝不是自己此时能想出来的唯一好方法呢?如果此时作为天子看到诸侯国被家臣造反而无动于衷,这个周天子也就早早失去了合法性。

这里面是“互利互害”的关系,可能到了很多年后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能找到相似的感觉,大家很容易想当然认为国君是为权臣所掌控,忽略了国君此时唯有此当傀儡,才能换回一点的时机和空间,有可能找到复兴的机会,否则只会眼睁睁看着天心民意随流而下。

实力弱,除了苟且活着以待时机之外,当然希望能够扩大实力,拉拢豪强,那么此时的周天子手里有什么筹码呢?似乎也只有“名份”这东西,给韩赵魏封了诸侯,是保证自己长治久安的良策。

笔者的看法是,如果不是周天子在此时借由齐国内乱,重新分配了诸侯利益,拉拢了新的诸侯豪强,周朝可能在齐国换主子的那天就秩序崩塌,不会再延续那百余年。

写在最后

显然,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这句俗语,意思是比喻不给人一点实惠或没有吸引人的环境与条件,别人就不会向你靠拢。这句话强调了利益和条件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或组织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好处或优势,那么别人可能不会积极响应或合作。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实际利益去吸引他人,那么他人也不会主动靠近或支持。这反映了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利益和价值交换的重要性。

此外,这句话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例如,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提醒我们,如果想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支持,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提供实际的价值和利益给他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合作。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手中没把米,叫鸡鸡不来这句俗语,通过比喻的方式传达了一个深刻的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原则: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和价值,就难以吸引他人的支持和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