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三十不发,四十不富”这句俗语2
(2024-05-28 07:26:28)
标签:
杂谈 |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验杂谈,其中便包括了“三十不发,四十不富”。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老祖宗的经验有道理吗?今天,我就跟大家再次聊聊“三十不发,四十不富”这句俗语。
张爱玲,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这句话似乎在提醒我们,无论是追求名声还是财富,早点取得总比晚来更为有利。为什么这样说呢?人生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时期无疑是年轻时。
青年时期就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无限的潜力与希望。在这个时期勤奋奋斗,攫取财富的几率自然更高,这与老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相呼应。这句俗语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如果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实现经济上的大发展,那么人生的其余部分也不太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了。
然而,这样的观点未免太过绝对,甚至可能剥夺了一些年纪稍长的人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动力。事实上,有许多人正是在四十岁之后,甚至是在更晚的年纪,才开始步上成功与富有的征途。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并非只有年轻时才能成功,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它的价值与可能。
这些晚发家族的故事,不仅提供了另一种人生的视角,更为那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稍感迟疑的人们提供了鼓励。他们的例子表明,尽管早期成功可能带来更多的时间去享受成就,但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仅仅是年龄,更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机会的把握。通过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明白,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愿意为之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本名叫吕尚,但后人都习惯叫他姜子牙。早在尧帝和舜帝那个时代,他的祖先就做过大官,辅佐君王来治理国家。后来,他们家祖上还有人跟着大禹一块儿走遍了大江南北去治理水患,为水患的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他家先祖的功绩,舜帝就把吕地封赏给了他的祖上,一家人也就都跟着姓了吕。
但是到了吕尚这一辈的时候,吕家的家势就已经败落了,失去了祖上那样显赫的地位,沦为了平民。家道虽然中落了,但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为了维持生计,吕尚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他曾经帮人家种过地,给人家看过门守过院,还卖过酒肉之类的食物,做过一些小生意。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吕尚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不满足于这种落魄的生活,也不想碌碌无为地终老一生,所以一有工夫,他就开始研究起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君王的重用,大展宏图,为国家效力。
商纣王在位的时候,商朝已经逐渐走向衰亡了。这时的吕尚已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那时候,商纣王整日不理朝政,沉溺在酒池肉林里。为了让自己的宠妃妲己高兴,他还做了很多荒淫奢侈的事情。他用残暴的手段对待下面的大臣和老百姓,搞得人人怨声载道,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当中。
这时,远离商朝中央的周国却是一片繁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周国的国君西伯姬昌是一位勤政爱民、有着高尚品德的君主。他在自己的国家广施仁义,发展农业和经济,让百姓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也渐渐变得强大了起来。
因为商纣王残暴的统治,百姓们都太向往周国人这样的生活了,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自己的家眷,搬到了周国安家。这当然逃不过吕尚的眼睛,壮志未酬的他听说西伯姬昌正在招贤纳士,吸引那些有才能的人来辅佐,就离开商朝,前去投奔西伯。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吕尚来到了岐山脚下。因为不知道西伯姬昌到底在什么地方,他就四处打听,最后听人说西伯经常到渭河的北岸去打猎,所以他就天天都到渭河边来钓鱼,希望有一天能碰见西伯。
这天,西伯又出来游玩打猎,在路过渭河边的时候,遇见了正在那儿钓鱼的吕尚。西伯以前从来没有在这里见过有人钓鱼,而且这个人钓鱼的时候,鱼钩悬在空中,没有沉到水里,就连鱼钩上也没有其他人钓鱼时要用的鱼饵。西伯感到很新鲜,就走过去和吕尚打招呼。两个人就交谈了起来,而且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两个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聊了一阵之后,西伯发现吕尚不仅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学识,还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于是就虚心向他讨教治国安邦的良策。
吕尚告诉西伯:“要想成就大业,干大事,就得先学会怎么用人,要重用那些真正有才有德的人,不要听信谗言,上了奸人的当。”
西伯听了非常赞同,高兴地说道:“我说今天怎么感觉要有大喜事呢!来出来之前,有人给我算了一卦,说有今天有一位圣人要来周国,帮我把周国治理得更繁荣。你大概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已经等你等了好久了!”
见吕尚年岁大了,腿脚不灵便,西伯就把他扶上了自己的马车,带他一起回宫。回到宫里之后,西伯立即就封吕尚为太公望,让他做军师。这么一来,怀才不遇的吕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公孙弘,这个名字在西汉时期可能是无人问津的。年轻时的他,似乎与不幸紧紧相连,命运之轮很少向他微笑。最初,公孙弘在朝廷中担任狱卒一职,尽管这份工作地位卑微,活计艰苦,但至少能算作是官府中的一员,勉强能够维持基本的生计。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公孙弘被革去了这份职位,连同他仅有的微薄收入也随之烟消云散。
失业的公孙弘面临着家庭的生计压力,穷困潦倒到了极点。为了生存,他毅然决然地远赴海岛,投身于看似比狱卒更加低微的养猪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饲养家畜的职业并不受人尊重,公孙弘的选择似乎预示着他的人生将永远被边缘化。但公孙弘却不为所动,他沉浸于这片孤岛,与猪为伴,专心于养殖业。
岁月匆匆,转眼公孙弘从青年时的朝气蓬勃变成了年近不惑的中年人。根据那个时代的平均寿命来看,四十岁意味着他的生命已经走过了大半。在许多人看来,公孙弘的一生似乎已定局为平凡乃至凄凉,但是历史却在这一刻为他翻开了新的一页。
公孙弘,在人生的秋年,仿佛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召唤,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养猪生活,而是开始潜心研读《春秋》,这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和哲学思想。四十岁的他,把生活的重心从养猪场转移到了书卷间,这一转变,持续了足足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公孙弘仿佛和外界隔绝,只与书籍为伴,他的智慧和才华在这长时间的熬炼中得到了淬火。
终于,公孙弘如同深山中隐居多年的高人,被朝廷发掘出来。当朝廷的目光投向这位一边养猪一边深研古籍的老者时,他们惊诧于公孙弘的才华横溢,于是将他招入京城,授予小官。人生的命运似乎就此发生转折,公孙弘步入了政治舞台的大门。然而,好景不长,公孙弘在与皇帝的某次觐见中受挫,不得不带着失望重返故里。当时,他已是花甲之年,身边的同辈朋友多数已经离世,而公孙弘却还在人世间徘徊。
不过,公孙弘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在别人的推荐下,这位已经六旬有余的老人再次踏入朝廷,参加了汉武帝举办的笔试,结果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老状元。汉武帝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不仅没有因他的高龄而有所顾忌,反而钦佩其精神矍铄,随即拜他为博士,使得公孙弘的人生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到了七十四岁,公孙弘以其非凡的才智和政治能力,登上了丞相的宝座,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他在这个位置上工作至死,享年八十,生命的终点亦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古代,姜太公的故事则更加传奇,他在晚年遇到了周武王,那时候他已是白发苍苍,但这并没有阻挡他成为著名的谋士和封侯的命运。
这两位晚发的历史人物,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心中有追求,就永远不会错过发展和成功的机会。我们现在仍然年轻,生命的旅途还很漫长,发展的潜力无限,未来的路,充满了无限可能。

加载中…